近日,在乍浦鎮亭子橋村田頭看到,收割后的晚稻秸稈被整株捆扎,然后裝車運到了養牛場。
“現在這些秸稈可成寶貝了,采用青貯裹包技術后可以直接當飼料喂牛,不但不污染環境,每年還能增加收入。”剛從養牛場出來的乍浦東興生態農場負責人顧東興告訴記者,過去收完莊稼秸稈就沒有用了,有的隨意放在地頭,有的干脆一把火燒掉,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
據介紹,顧東興的養牛場原則是走生態、低碳、環保、循環再生的路子,一開始他承包土地種植玉米做飼料,還嘗試了奶牛的糞便還田,污水施肥等辦法,后來他得知種水稻比種玉米效益好,于是去年5月,他從嘉興到乍浦亭子橋村承包了1700多畝地,全部種植了晚稻。晚稻收割的時候,他從外面租來了一臺大型裹包機,這臺機器從收割、裹包、厭氧發酵、裝車都是一站式完成的。
“青貯裹包技術就是把常規的秸稈添加各類菌種以及能量、蜜糖、玉米粉等讓其發酵產生乳酸菌,從而改良了稻草的適口性,增加營養變成了反芻動物的一種優質粗飼料。”顧東興向記者介紹說,這樣做既增加了養殖的效益也增加了稻草的附加值,同時也能增加農民的收入,還改善了生態環境。如今儲備的青貯飼料足夠顧東興的400頭奶牛安然度過這個冬天。顧東興說:“一頭成年奶牛一年需要5到6畝晚稻秸稈作為青貯飼料,剩下的青貯飼料他將賣往金華、寧波、上海等地的一些養牛場、養羊場,價格最高的時候也可以賣到500多元一噸。”
“像乍浦東興生態農場這樣開展水稻秸桿青貯喂牛方式,具有廣泛的借鑒性,可在全市適度規模推廣。”市農經局農機推廣站相關負責人說,水稻秸稈青貯利用具有營養損失較少、適口性好、單位容積內貯量大等優點,也擴大了牛飼料的來源。同時,在開展這項工作過程中,對收割時間掌握、運輸、發酵等環節也提出了新的考驗,需要不斷總結、改進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