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是云南的特色名貴藥材,自古以來因不能連作,產量一直有限。但日前“昆明圣火藥業(集團)有限公司”采用科技手段獲得的三七立體栽培技術,不但實現了三七的連作,而且還實現了三七的工業化、標準化種植,增加了產量,產品內涵藥效成份媲美傳統種植方式。
據圣火藥業公司負責人介紹,三七立體栽培技術是在總結傳統草棚種植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科技手段,通過小型和中型面積培育試驗,充分了解三七的生長環境和習性,發展而成的一種全新三七栽培技術。它改變了傳統耕作方式,對珍稀高價藥材進行規模化疊床式離地種植生產。
近年來,在中藥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下,三七已開發成系列產品,用量非常大。但由于傳統的三七種植方式不能實現連作,供需之間難以實現相對平衡,造成三七價格波動較大,市場難以掌控。為此,圣火藥業公司與有關科研機構合作,研制探索出了三七立體栽培技術。
經過三年的實踐經驗總結,采用該項技術只需要更換栽培基質就能夠有效解決三七連作障礙的難題。 傳統三七種植每畝產量平均為270公斤,而采用立體栽培后,一畝實際種植面積是傳統種植面積的1.68倍,每畝大棚畝產三七約450公斤;在達產期可收三七9噸。
更重要的是,三七立體栽培技術不僅化解了連作障礙,而且通過幾年的實驗,在長到一年、兩年半的時候,還分別采樣和傳統種植進行比較,其中有效成份三七總皂苷比傳統的高出40%,完全媲美于傳統種植產品。
業界認為,三七立體栽培技術具有土地利用率高,長效投入成本低;作物成熟周期短、產量高,可工廠化生產等優點;對傳統以墾荒輪作,毀壞生態為代價的老式種植方法,無疑是徹底的革新和顛覆;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和地域的限制,實現工廠化生產、商品化供應,同時也提高了三七的抗病性和適應性、增產增效;對現代推廣流行的塑膜大棚農業,也將在技術上產生深刻影響。
目前,圣火藥業公司正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制訂三七立體化栽培技術標準,以實現大面積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