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是我國實現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和生力軍。然而,由于歷史原因,基層農技隊伍“老化”問題突出,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農業部所屬種植業、畜牧獸醫、水產、農機4個系統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中,編制內農技人員35歲以下的比例不足20%,很多鄉鎮已經有十多年未進大學畢業生,人才斷檔嚴重,基層農技推廣隊伍青黃不接。
怎樣才能有效、盡快地解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的更新問題?2013年8月,農業部會同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文,在全國啟動實施“農技推廣特崗計劃”。時間過去近一年,“農技推廣特崗計劃”在各地究竟實踐得如何?日前,記者深入福建、江西等地進行采訪,了解各地在實施中的實踐與探索。
萬名畢業生加入農技推廣隊伍
“選拔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鄉鎮擔任特崗農技人員,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等工作。農技特崗計劃服務期限一般為2~3年,服務期間,與在編的農技人員享有同等待遇,一旦有空缺編制,將逐步入編。同時,特崗農技員在服務期滿后,可以享受公務員定向考錄等各項優惠政策”……這就是“特崗計劃”的重要政策。
“我們基層很需要這樣的政策。”江西省永修縣農業局副局長陳道和告訴記者,縣里的農技站,尤其是偏遠地區的農技站,已經很多年沒有招到一個涉農專業的大學生了,現在地方正需要這樣針對性強的政策,吸引大學生加入到農技推廣隊伍中。
“基層農技推廣工作關系著我國糧食生產安全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而現在,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我們的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卻面臨著‘后繼乏人’的情況,新生力量不足、專業結構不合理,迫切需要引入一批專業素質高、作風踏實的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來改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結構,增強推廣服務的能力。”農業部科教司司長唐珂向記者表示。
“特崗計劃”實施近一年,福建省農業廳科教處處長李晉芬通過實踐認為政策意義重大:“農技推廣特崗計劃,從頂層設計上來說,既是一項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的項目,更是為農技推廣隊伍人員更新建立長效機制的一種有益探索,在時機上很合適,意義非常重大。”
據記者了解,截至今年5月,全國已有13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了農技推廣特崗計劃的試點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共招聘10852名特崗農技人員。這些特崗農技人員的加入,為我國基層農技推廣隊伍補充了新鮮的血液。
探索創新,定向委培或成最佳方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許多地方結合當地實際,對“特崗計劃”實施進行了不少探索和創新。
“我們江西今年啟動實施了基層農技人員‘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這是我們對特崗計劃的創新。”江西省農業廳科教處處長吳登飛向記者介紹,從今年3月起,江西省農業廳、教育廳、人社廳、編辦共同啟動實施“三定向”政策,在應屆高三畢業生中單獨招考基層農技員,這些學生可提前獲得編制,在農業職業技術學校相關專業學習3年后回原籍就業。江西計劃用5年時間定向培養3000名涉農專業的大學生,全部補充到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中。
江西省浮梁縣應屆高三畢業生吳麗漫,是今年被錄取的全省337名定向生中的一員。根據相關政策,在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畜牧獸醫專業完成3年學業后,她還將回到浮梁縣工作,成為一名在編的基層農技員。“愿意回家鄉做農技員嗎?”記者問。“愿意。既然選了這條路,年輕人就不怕吃苦。”吳麗漫說得很堅定。她說,能考上定向生,提前解決就業,全家人都替她開心。
與江西省做法類似,福建省在落實“特崗計劃”時,也選擇采取“定向委培”的方式。據李晉芬介紹,今年起,福建省啟動實施農技推廣定向委培生工程,計劃每年從普通高考考生中定向招收100名鄉鎮農技推廣緊缺專業學生,這些學生大學期間學費全免,畢業后回戶籍縣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就業。截至目前,全省已招錄50名本科生,37名專科生。
“我們省農技推廣隊伍缺專業對口的大學生,但不缺編制。由于基層農技員的待遇相對低、工作地點偏僻,經常招不到人。因此,我們在實施‘特崗計劃’時,選擇了定向培養的方式,培養我們自己需要的農技人才。”福建省農業廳科教處調研員鄭宇解釋道。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區的基層農技站,有空缺編制卻招不到涉農專業大學生,便選擇了定向委培的方式。而其他一些地區本身缺少編制,為推行“特崗計劃”“落地”,很多地方更多是從“三支一扶”項目中將“支農”部分的大學生招錄到“特崗計劃”中,以此來補充基層農技員的隊伍。
對于上述方式,江西省農業廳副巡視員萬秋根有不同看法:“支農的大學生,有一些并不是學農的,不能真正從事農技推廣工作,也許占了編制,不一定長期留在農業崗位上。我們省原來也從‘三支一扶’的大學生中招,后來發現,定向委培算是目前最適合的一種方式。總之,不管方式如何,關鍵是要讓人才真正補充到農技推廣隊伍中。”
“特崗計劃”呼喚“特殊”政策
在采訪中,萬秋根也告訴記者,盡管江西在落實“特崗計劃”時做了一些先行探索,但在實際操作中,編制、經費、出路等問題,依然成為掣肘。
“特崗不‘特’。”鄭宇對記者說,“現在,我們農技推廣隊伍遇到的關鍵問題是招不來大學生,那么首先就要解決這個崗位的吸引力問題,先招到人;而把這些人招上來后,怎么讓他們有所作為,這也需要特別政策的扶持,需要多個部門聯動解決。”
據記者了解,包括“農技推廣特崗計劃”在內,目前我國共有5個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的項目,其他4個分別是“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教師特崗”和“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這4個項目中央財政均安排了專項經費,而“農技推廣特崗計劃”則沒有專項經費支持,在實施文件中的表述為“所需資金可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等項目統籌安排”。
經費問題的確是“特崗計劃”“落地”的一大難點。即便是在福建、浙江等有能力開展定向委培的地區,他們在經費上也大多依托當地財政部門的專項撥款,僅靠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的經費顯然不夠,而且據各地反映,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實行的是績效管理,有規范的資金使用標準和比例,要再把經費安排到“特崗計劃”中,幾乎很難統籌。
沒有經費,自然就沒辦法更好地解決人員的待遇問題。天津市農業局相關工作人員說,現在“三支一扶”的補貼標準比個別區縣事業單位的同級在編人員還要高,但仍然招不到人,像“特崗計劃”沒有專門經費的,就更難招到人了。“待遇太差,招人難,留人肯定更難。”鄭宇感慨道。
在大家普遍關心的編制問題上,各地情況也有不同,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空編多,而其他一些省市則存在編制難解決的問題,一些省份的編制甚至只減不增,突破編制管理的操作無法實施。“編制問題事關大學生未來的出路,沒有編制讓人覺得沒奔頭,這一塊需要盡快解決。同時,國家還應有后續的扶持政策,如多給邊遠地區農技員一些補貼,要讓基層農技員真正成為吸引人的職業。”吳登飛呼吁。
“‘特崗計劃’不僅是農業部門的事,也是教育部、人社部、財政部的事,各部門應該聯合起來共同解決后續問題。好的政策應該要落實好,我們希望相關部門能出臺特別的扶持政策,解決好特崗農技員的經費、編制、出路等問題。在基層農技員隊伍建設上,給予特別的重視,也給予地方更多的政策空間,讓我們基層農技推廣隊伍能真正招到人、留住人、用好人。”萬秋根希冀道,“我希望‘特崗計劃’能真正‘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