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河北省棗強縣馬屯鎮東紫龍村農民安金磊在村里承包了40畝地,開始實踐他“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噴除草劑”的有機種植,試圖撿起傳統的耕作方式。安金磊用肥料袋子四處收集家禽家畜的糞便,40多畝地全部施用家禽家畜糞肥,并采取棉花、大豆和芝麻間作。十幾年過去,他的農田沒有發生過一起嚴重蟲害。2013年初,安金磊還被評為“2012年感動河北年度人物”,成為“有機農業試驗”的明星。
2005年,貴州省黎平縣流芳村,類似的“有機農業試驗”也在悄悄開始。農民吳世先帶頭引導村民重拾侗族傳統耕作方式,他們用30畝水田作為實驗——不再種植雜交稻,改種自留種或當地農科所保留的傳統稻種,不再使用農藥化肥,并部分恢復了侗族“稻魚鴨”耕作傳統。第二年全村164戶村民的700畝水田開始普及有機種植。因為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綠色環保,一度吸引了香港、成都、貴陽等大城市的采購團。
然而,有機農業的生態追求與高效增收似乎又是一對矛盾。贊譽聲中,流芳村的有機農業實驗經濟效益甚微,加之農村勞力外流,村里堅持有機農業的人越來越少。安金磊的實驗,則更多被看成是個人生活方式,被評價為“田園里的哲學家”。
更重要的是,這種試圖用傳統農耕方式構筑食品安全防火墻的做法,似乎只能是個案,難以在人多地少的中國推廣。“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之下,如果完全排斥現代科學技術,按照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是養不活中國13.6億人民的。”7月11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在“生態農業與食品安全”論壇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