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以來,秸稈處置又成為人們關注的一件事,常熟市推出新舉措,以秸稈換肥料。
焚燒秸稈,污染空氣,降低土壤肥力,破壞耕地墑情,使某些病蟲害更加嚴重。而經特殊處理后的秸稈變成黃腐酸,結合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可以解決作物缺素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的生長質量,如此“變廢為寶”,真正契合循環經濟的理念,值得點贊。
治理秸稈焚燒,堵不如疏,并且用市場的力量解決這樣的難題,時下我們都已有這樣的認識。但是從認識到操作,還有一些環節需要打通。
譬如秸稈綜合利用和開發,目前有一部分科研單位和企業離秸稈產區還比較遠,這需要有第三方來“牽線搭橋”,使其與秸稈產地相對接。
目前在我市,還有一部分農田屬于小面積耕種,秸稈分散又不好運,相關部門能否在地頭設置秸稈回收點,或做到機械跟進,幫助農民及時把秸稈運上來,以切實解決農民運秸稈到回收企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秸稈經特殊處理后形成黃腐酸,雖然是一種天然肥料,但是其使用也要講科學。對此,我市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推廣站的專家不妨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指導,進一步延伸服務。
秸稈焚燒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企業、政府和農民共同發力。其中尤其是市場的力量和農民意識到位后,就更需要政府精細化的服務,從這方面說,目前最需要的就是“牽線搭橋”,讓各個環節運行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