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品種保護制度通過創立大品牌、大企業而在中成藥國際化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今后,應該進一步完善《中藥品種保護條例》,通過鼓勵創新、加快中藥品種現代化,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藥跨國公司,以促進中成藥的國際化。
加強對中醫藥的宣傳力度
首先,充分重視中西藥之間的文化差異。它是影響中醫中藥大規模走向世界市場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體現在構建中西醫理論的依托不同、對待哲學知識的態度不同、思維模式不同,以及研究方法不同。
其次,對中藥、西藥不可偏廢。西藥具有微觀精確性而無宏觀雙向調控性,用于群體治療有其病用其藥;而中藥辨證施治,因人而異,因病而治,獨具針對個體用藥的特點。中醫藥研究是臨床實踐的方法,而西醫藥研究的方法是實驗室,動物實驗盡管有可控性也有科學性,但是動物實驗室得出的結論不完全能夠適用于臨床觀察數據。
三是,加強宣傳中醫藥,傳播中醫藥文化。在國外特別是利用孔子學院大力開展正規中醫藥教育,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培養中醫藥人才,提高中醫藥整體水平;另一方面,吸引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中醫藥,并在國外建立示范中醫院,大力宣傳中醫藥的療效。
中醫藥學是數千年實踐檢驗的科學,中醫藥經過數千年而不衰,有其獨特的優勢、悠久的歷史、系統的理論、豐富的實踐、浩瀚的文獻、精制的方劑。中醫學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藥的優勢就在于強調天人合一,整體辨證,多以復方入藥,藥物作用相互協同制約毒副作用,最大限度發揮藥物正效應。
抓住全球化機遇,促進中藥國際化
首先,經濟全球化為中藥國際化帶來機遇。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開始風起云涌,掀起一輪一輪的浪潮。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全球范圍內進行產業轉移,其中包括醫藥產業,這給予中藥國際化提供了重要機遇。
其次,回歸大自然為中藥國際化提供機遇。近年來,許多發達經濟體尋求綠色經濟,回歸大自然更多使用植物藥,為中藥國際化帶來了又一個重要機遇。中藥企業努力研究國際市場的新形勢和國際上有關天然藥物管理的政策法規,借“回歸大自然”的世界潮流,抓住機遇,將中藥推向國際醫藥市場。
三是,中藥行業抓住機遇進行國際化。應該瞄準國際中草藥市場的流行趨勢,抓住天然藥物的特點,開發符合國際市場的新產品,促進我國中藥國際化。改造好現有制藥工業設備,全面實行GMP管理,以高技術、新產品為基點,優化產品結構,推出高、精、尖的拳頭產品,形成規模生產,推動中藥產品國際化。
加強政府間交流、溝通、合作,加快推進中藥國際化
一是,利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加強國際合作,爭取WHO及各國政府對中醫藥的理解與支持,促進中藥國際化。
二是,加強對傳統醫藥的管理,中藥制品的生產必須符合國家GMP標準的同時,政府加強國家間談判,維護中藥的合法國際地位。
三是,雙邊協議和區域協議中,政府盡可能為中藥國際化提供條件。例如,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政府與藥用資源豐富的國家如印尼合資辦藥用動植物種養基地,充分利用當地的物種資源,國家間合作也有助于文化傳播、簡化藥物進口程序和加快立法過程。
四是,政府部門積極引導世界中藥的發展方向。我國可發起成立世界傳統醫藥業協調委員會,為世界各國傳統醫藥交流、合作和發展發揮龍頭作用,并加快制定與國際接軌的中醫藥制品實驗標準規劃,用國際通行標準給中醫藥和中藥制品制定安全性規則,為此可以考慮公開中藥文獻,譯成多種文本。
五是,加強國際間的科研合作,加深對中醫藥的認識和運用。應利用各種渠道和機會,以中醫帶動中藥,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如與國外著名大學聯合辦學,開展中醫藥人才培訓;與國外研究機構合作,用現代科學知識及方法闡明中醫藥的作用原理,開發中藥產品;與政府機構或地方組織聯合辦院,建立各種形式的臨床基地,以充分顯示中醫藥的優勢,促進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學科在西方國家的進展,擴大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影響。
可以預見,中藥也將以多種方式進入國際市場。
進一步規范中藥市場秩序
一是,發揮中醫藥行業協會作用,維護公平競爭。借鑒韓國高麗參的銷售策略,通過行業自律行為,來平衡、協調各部門的利益,一致對外,并改善外包裝、說明書格式、廣告形式,以提升藥品價格。對中藥生產、經銷實行統一管理,建議中藥實行專賣體制,狠狠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低價競銷和走私現象,以建立良好的中藥生產、銷售、出口秩序。
二是,建立和完善中醫、中藥的質量標準。從中藥材種植、加工、新藥研究開發、生產及銷售等制定統一的標準(GAP、GEP、GMP、GLP、GCP、GSP),保障產業規范化發展;進一步完善中醫人才考核制度,保障高素質從業人員隊伍,有利于促進中醫藥國際化。
提高研發投入效率和促進中藥產業技術進步
一是,加大對中藥研發的投入力度,落實 《中藥現代化發展規劃綱要(2002—2010)》、《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進一步規范了中藥品種結構,提高藥品質量,促進中藥產業科技進步。
二是,建立中藥產業發展基金,以及支持中藥企業海內外上市,有利于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加快科技創新的力度,開拓創新中藥新產品。
三是,建立中藥產業的公共技術平臺,不僅減輕中小中藥產業的研發成本,而且保障中藥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和均一性,有利于中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鼓勵、支持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藥跨國公司
一是,通過兼并重組培育中藥跨國公司。近年來,隨著新醫改的不斷推進,我國的中藥企業也迎來了新一輪整合期,通過兼并重組擴大經營規模,實現規模效益,提高和改善了中藥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促進了中藥產業發展。例如,三九集團兼并了湖北李時珍補酒廠及兩家杜康酒廠等十幾家企業,經過技術改造,均獲得了較理想的效益;三九集團僅用1000萬元買回四川雅安制藥廠80%的股份,經過技改,一年后藥廠的利潤達1500萬元,1998年達4000萬元,1999年三九集團的H股在香港上市,80%的股份可套現2.5個億。
二是,進一步完善 《中藥品種保護條例》。《中藥品種保護條例》實施前,我國單一中藥品種年產值過億元的幾乎沒有;《中藥品種保護條例》實施后,年產值過億元的中藥保護品種逐步增多。以1999年的統計為例,當年銷售額超億元的品種就有28個,其中地奧心血康、急支糖漿、復方丹參滴丸等品種的銷售額都在3億元以上。進一步完善《中藥品種保護條例》,促進品種保護的中藥企業做強做大,某些中藥企業成長為國內中藥領軍企業。
三是,堅持創新和品牌發展道路。我國已經有一批中藥企業被譽為“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未來更多的中藥企業將更加注重自身品牌的發展。通過完善的《中藥品種保護條例》,政府中藥主管部門降低中藥品種保護成本,簡化相關手續和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進一步保護中藥品牌健康發展,促進中藥產品技術創新和新品種推陳出新。
四是,支持和鼓勵中藥企業對外投資。一方面,鼓勵中藥資源共享,提高競爭能力。例如,由清華紫光、古漢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光百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 “清華紫光醫藥聯盟”。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勵中藥企業做好對外投資戰略和發展規劃,抓住有利時機進行海外投資,參與全球競爭和國際分工,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掌握有利的國際分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