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曇華鄉海古簸村依靠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高山生態反季白菜種植,人均純收入上萬元。
海古簸村位于大姚縣曇華山,海拔2560米,因為山高坡陡、氣溫低、水資源缺乏,種植的玉米、苦蕎產量低、效益差,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經濟不發達,種植經濟作物又因運輸難導致賣難而種植的農戶少,致使農民普遍收入較低。近年來,海古簸村委會利用曇華山良好的光照、晝夜溫差大以及土壤無污染,生態環境好,病蟲發生輕等優勢,在5-10月大力進行高山生態反季白菜試驗示范種植獲得成功,正因為具有這樣的優勢,使得高山反季白菜擁有一定市場,經濟效益顯著,為山區農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路子。
“從2008年開始,我們認真分析,決定把海古簸村發展高山生態反季白菜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同時,注重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培訓和推廣”曇華鄉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科員李祥介紹。
正是在此背景下,海古簸村委會依托曇華鄉政府發展高山蔬菜相關目標和政策, 結合自身優勢 ,從山區道路建設、生態化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帶動等方面入手,充分調動菜農積極性。
“ 海古簸小組人均種植2.8畝,每畝種植4000棵,畝產4000-4200千克,以每千克批發1.0元算,畝收入4000元以上;每年種植兩季,除去農藥、種子和有機肥600元、人工費500元,平均畝產值8000元以上,人均純收入20000多元。”曇華鄉海古簸白菜種植合作社社長尹正平介紹。
如今,在海古簸村蔬菜種植戶占全村農戶總數的40%以上,常年種植蔬菜600余畝,涉及農戶146余戶,種植兩季,畝產值在8000元以上,產量 252萬千克,產值達4608000元,菜農實現人均純收入1.1萬多元,高山生態反季蔬菜產業已成為海古簸村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