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縣地處“延懷盆地”,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光照強,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是我國葡萄科技創新示范縣,其葡萄種植面積位居京郊之首。今年7月底,第十一屆世界葡萄博覽大會在北京延慶舉行,延慶葡萄再次成為關注熱點。記者也專程來到延慶縣實地調查當地葡萄種植的水肥一體化情況。通過調查發現,在延慶這樣的設施農業相對完善地區,不同規模種植戶對水肥一體化推廣應用表現出了不同的認知和訴求。
調查篇
現狀一:散戶沿用傳統的施肥方式
延慶鎮廣積屯村的葡萄種植戶李永明是延慶葡萄種植戶的散戶,共擁有 4個葡萄種植棚,種植面積約為2.6畝,其仍在沿用傳統施肥模式,并實行大水漫灌。李永明說:“我的種植理念就是生產綠色無公害的有機葡萄,拒絕使用任何化肥、農藥以及套袋技術,讓消費者不再有農藥殘留的顧慮,將傳統種植模式繼續發揚光大,爭取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
現狀二:中等種植戶向水肥一體化努力
北京金栗種植專業合作社、延慶唐家堡設施葡萄園區園長姬春艷介紹說,她的園區共擁有350畝地,種植的葡萄達32個品種。根據不同品種進行差異化管理,以打造生態園區為目標,拒用一切化肥。據統計,這里每個棚面積接近1.4畝,有機肥用量為4噸/年。主要肥料來源之一是通過秸稈發酵,將提取液歸還葡萄園,提取液同時具有除草、肥料雙重作用;其次是傳統施肥方式,增施雞糞、牛糞等有機肥料。當記者問到這里的葡萄價格時,姬春艷自豪地說:“采摘價80元每斤,另采取禮盒配送方式,混有不同品種,480元每盒。”
施用有機肥提高葡萄品質,無農藥殘留,加上高端配送以及高附加值產品使經濟效益明顯。當記者問到在不施任何化肥以及農藥的前提下是如何保證果品產量、質量時,姬春艷介紹,唐家堡設施葡萄園區由北京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十幾家科研、農業技術單位共同支持。該園區每年都由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和延慶推廣站專家進行測土配方,深究土壤急需什么營養元素,按比例進行有機肥配方。通俗地說就是測土配方的“方”是全部按照有機肥進行配比的。
姬春艷總結說,專業的技術團隊、新興的棚架管控方式以及嫻熟的葡萄管理技巧是支撐唐家堡葡萄園區高質、高量、高經濟收益的三大法寶。目前她的種植園正在向有機肥水肥一體化努力,由于種植園附近有機井、大功率的水泵系統,即使是液態有機肥含有一定的雜質也會被高壓水流沖擊出去。下一步實施有機肥水肥一體化關鍵在于設備的更新,近期她在考慮重新布置園區內的灌溉設施,為明年的測土配方和水肥一體化打下基礎。
現狀三:大型種植戶基本實現水肥一體化
延慶康莊鎮馬坊西村,北京萬果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豪向記者介紹,該園區總種植面積達700畝,其中葡萄種植面積達400余畝。主要種植黑巴拉多、美人指、黑色甜菜等品種。一進園區,李志豪向記者介紹了該園區的特點:一是純有機肥種植,采用有機牛糞、雞糞以及經過發酵形成的沼液作為有機肥,形成了自然可循環的生態系統。二是滴灌技術的有機肥水肥一體化,利用管道將水肥通過直徑約為1厘米毛管上的孔口直接送到作物根部進行局部灌溉,做到少量多次,節能高產。
參觀了幾個葡萄棚,記者發現每兩行葡萄架間都會有一條深溝,溝里覆蓋了一層玉米秸稈。經李志豪介紹,在配合有機肥水肥一體化的同時,傳統的施肥方法不可拋棄,這些玉米秸稈的下面是經發酵腐熟的沼渣,若將沼渣直接澆在葡萄根部,容易造成燒苗現象,但加水稀釋又很難操作,所以將沼渣放在秸稈下面,覆上地膜,施肥時將秸稈掏出,開溝施好肥后,再將秸稈回填,冬季秸稈還可以起到“棉被”功效。
當記者問到,不使用化肥是如何保證葡萄產量和品質時,李志豪說,僅使用有機肥的效果肯定不如增施其他化肥效果明顯,在發現養分不足以保證葡萄健康生長時,要想到其他辦法來補充。例如將人工拔除的雜草和作物秸稈經過微生物發酵,將溶液重新提取,經過濾后達到防蟲、防病、補充追肥的作用。最后,李志豪感慨地說,我們很渴望農資行業能夠開發出有機配套系列肥料,既能促進肥效,又能保證綠色無污染。
問題:“土辦法”有機肥水肥一體化受多因素制約
李志豪說:“水肥一體化技術是今后農業發展的大趨勢,我們也很渴望高端電控水肥一體化技術,希望真正能享受到水肥一體化給我們帶來的高效益。”但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諸多條件制約:第一,對于專做有機農場的人來說,要想真正做到水肥一體化,有機肥配方是最大的阻礙。由于缺少實現有機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理論知識以及技術配套設施支撐,目前大多有機肥都是由他們自己調配,在肥效和質量上都有欠缺。第二,像沼液一樣的液體有機肥料,由于雜質含量太多,易堵塞滴灌管,加大了人工勞動力的投入。第三,在葡萄有機農莊面積越做越大的同時,希望擁有高端的配套設施以及過濾設備。
專家篇
觀點一:葡萄可普遍應用水肥一體化
通過調查可見,為了生產出高品質的葡萄,延慶葡萄種植大戶摸索出了一套水肥一體化的“土辦法”,然而受一些因素限制,他們也希望有更加科學、合理的技術,以完善他們的水肥一體化 。為此,記者就葡萄水肥一體化的問題采訪了有關專家。
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節水處處長高祥照介紹說,葡萄是最適合也是最普遍的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作物,因為葡萄是多年生,對水、肥需求量比較大,要多次施肥、用水。應用到葡萄中的水肥一體化設施,應用滴灌或是小管出流,加上首部、施肥機,再根據葡萄不同時期對養分的需求搭配好肥料。針對農民對于水肥一體化表現出不同認知和訴求的現狀,高祥照也說明了原因,首先要確定農民有沒有需求,規模小的種植戶大多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其次是宣傳力度不夠,很多技術農民并不知道水肥一體化的好處;還有很多技術雖然很好但并不實用;最后一點是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接受能力差。要想讓農民接受水肥一體化的技術,就要形成規模,給農民進行培訓宣傳,根據不同區域的情況進行設計,使水肥一體化實用、高效。同時,水肥一體化發展需要一定的過程,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很好的,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水肥一體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千萬不要因為有些農民不認識這個技術就否定它,水肥一體化的發展前景還是非常可觀的。
觀點二:只施有機肥需掌握施用定量原則
對于葡萄種植戶所說的只施用有機肥,不使用化學肥料,能否保證葡萄產量和品質?這種施肥方式是否科學?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認為,類似于延慶葡萄的這種傳統有機施肥方式是值得提倡的,那么如何利用有機農家肥?哪種農家肥適合作為有機肥料?怎么來保證施用有機肥料食品安全性?如何適時適量施肥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陳清表示,從供應的角度來講,要想使葡萄達到優質、高產,那么單純施用傳統農家肥的總施肥量一定要大于“有機+無機”配施模式。農業上所用到的農家肥一般都是混合物,養分釋放率30%左右。而延慶地處于山區,降雨量少而集中,當遇到夏季降雨量大時,多余養分通過地表徑流對水源造成污染,所以如何掌握作物生長時期的施肥量是正確施肥的前提。有機肥在施用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作物生長特性。根據葡萄生長階段特點進行施肥。要在作物生長旺盛期及時進行追肥來滿足自身生長養分需求。陳清教授說:“有機肥經礦化作用后,養分通過微生物作用由有機態變成無機態,才能被作物利用吸收,與施用化肥效果是等同的。不是所有施用有機肥的作物產品都是綠色安全食品。要從源頭上規范每一個產業鏈,包括嚴格控制雞、豬等動物的飼養。從飼料、作物種植、施肥抓起,規范綠色健康食品的每一項產業流程才能保證食用安全性。”最后,在有機肥施用過程中要使用碳、氮比相對較低的肥料,有機肥礦化的過程與糞肥的性狀密切相關,當有機肥碳/氮<25%時,氮素釋放率最大,并能最大程度被作物吸收;當有機肥碳/氮>25%時,不僅不釋放硝態氮、銨態氮,反而被微生物利用并消耗。不同物料的有機肥碳、氮比存在差異,所以選擇有機肥要格外謹慎。而類似雞糞、豬糞的碳、氮比比較低,速效性好,養分釋放速度快,其中氮素養分釋放率能達到40%-50%,而牛、羊糞肥碳、氮比較高,其有機肥的養分釋放程度不如雞糞、豬糞。中國農科院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樹清也認為,單純施用有機肥是可取的,只要保證有機肥用量能夠達到與化肥相當的能量水平。保證葡萄產量和質量,就要施用全營養的有機肥,不單是畜糞,還要把富含有機酸、腐植酸等有機肥添加進去,和糞肥一起制成有機肥,就能保證高質量和高產量。
高祥照說,施有機肥也要講究科學,有機肥一般含氮比較高,補充磷可用雞糞,但是鉀元素除秸稈外很難取得,單純的施用有機肥要想獲得較高產量難度較大。但是完全施用有機肥也不是沒有可能的,這就要求氮、磷、鉀等各種元素相互配合。
此外,陳清教授還強調,目前有些種植者在施肥過程中存在偏差,認為基肥期施用量越大越好,針對這個問題陳清教授分析說,目前果類、蔬菜施用有機肥普遍是過量的。這對于增產毫無意義,甚至已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威脅。一方面,過量的養分容易流失,造成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對作物生長不利,可能出現燒苗等現象。有機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過量后由淋洗或徑流等途徑進入地下水及地表水體,會造成硝酸鹽污染及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這就需要向廣大農民推廣有機肥施用知識,普及科學定量施肥的觀念,掌握有機肥施用的定量原則。
觀點三: “有機+無機+生物”提質又增產
張樹清分析,目前“有機+無機+生物”是最好的施肥方法,既能提高土壤肥力、生物肥力,又能提高化學肥力。葡萄有春施肥、夏施肥、秋施肥,秋施肥時把底肥、復合肥、有機肥和生物肥混合以后作為底肥施入,后期春施肥和夏施肥時可以用大量元素水溶肥、腐植酸水溶肥、氨基酸水溶肥、生物水溶肥施用,這樣可以解決抗病性、豐產的問題。目前有很多人還未認識到水肥一體化的重要性,水肥一體化可以作為后期追肥,用一些噴灌設施,按照200-300倍稀釋后進行沖施,每7-10天沖施一次,最長不超過15天。也可以用滴灌技術。
新理念:有機肥水肥一體化在摸索中前行
通過以上專家分析,施肥有多種選擇,然而,隨著種植大戶的不斷涌現,規模化、機械化、自動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是大勢所趨。通過水肥一體化實現節水、節肥、省時、省力、提質增產、綠色環保也將成為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農民摸索出的水肥一體化“土辦法”需要完善,同時有機肥水肥一體化等一些新的課題也在突破前行。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劉文治說,在無機水肥一體化發展日趨成熟的現狀下,有機肥水肥一體化工作也在摸索中逐步推廣示范,使有機肥小分子化、水溶化和速效化成為現實。有機水溶肥在傳統農家肥的基礎上,利用化學催化水解和研磨納米化的新生產方法合成優質有機肥,開啟了有機速效性水溶肥的新紀元。其一,新的有機+無機混合式水肥一體化模式在保證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同時,減少了化學肥料的一半用量,還具改善土壤性狀,還原土壤肥力的作用,每畝增產10%-15%,充分發揮1+1>2的新模式效應;其二,將化學肥料轉變成有機態,即化肥有機化,這一新興理念無疑牽引著堅持有機生態園的種植大戶實現綠色農家夢。劉文治說,葡萄的施肥次數和施肥量與其他果蔬相比較大,所以建議葡萄未來發展要走水肥一體化的道路,充分實現節水、少肥、高效益。
劉文治分析說,過去的有機水溶性肥料主要是小分子腐植酸、氨基酸有機質。氨基酸水溶性有機肥實際是葉面肥,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范疇,而腐植酸水溶性有機肥增產作用并不明顯,不屬于營養性有機肥料范疇。近年來,由于突破了腐植質理論和礦質營養學說的雙重束縛,建立起小分子有機營養的新理念,出現有機肥料的一系列新功能,這一突破性發展引領種植者將優質高產的綠色安全食品繼續發揚光大。
來源:中國農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