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省長劉賜貴在今年的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堅持把農業作為農村奔小康、特色城鎮化及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產業支撐不動搖。力爭5年內創辦100個高標準的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把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打造成海南富足農民、服務全國的王牌產業。
“示范基地”將為現代農業做出哪些探索和突破?讓我們走進海南最大的“示范基地”——海南陵水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陵水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發力“十三五”
早于2011年,海南陵水縣就決定把做精農業作為陵水發展思路的重中之重,對發展“現代高科技農業”進行了戰略謀劃,提出了“大力發展熱帶高效高科技農業,建設全國一流的農業示范園區”。
2015年6月26日,海南陵水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在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正式掛牌啟用,這標志著陵水縣在持續實現代農業征程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據了解,“陵水現代農業示范基地”項目總規劃面積5231畝,預算總投資17.2億元,由海南潤達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全額投資建設。立志建成集“熱帶農業科技研發,高效設施農業生產,現代農業文明展示,新型農業觀光旅游,現代農業科普教育、培訓接待、會議會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示范與推廣”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農業產業集群示范基地。
陵水縣委書記麥正華介紹說,“陵水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是實現海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新技術、新品種推廣的橋梁,能夠帶動陵水及周邊市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對促進陵水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陵水縣的農業產品和服務,推動陵水甚至是全省的綠色發展均具有重大意義。”
外國技術遭遇海南高溫“水土不服”
農業發展關鍵還是要靠科技,打造一個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的現代農業示范平臺,才能夠帶動和引領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
據潤達現代農業CEO李寶尤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海南陵水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無論從建設規模還是建設內容上,都是海南省最大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所運用的現代農業高新技術也屬國內一流。
但盡管如此,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引進到中國同樣遭遇到“水土不服”。如何因地制宜地將國外的技術用好用活并產生效果便成了李寶尤他們不得不鉆研的課題。“我們也曾經試著把荷蘭的蜜蜂引進來,人家那種授粉就是通過蜜蜂,因為蜜蜂非常勤勞,一個棚里大概幾百只蜜蜂就夠了。但蜜蜂引進海南之后,剛開始很好,也滿天飛,后來發現越來越少。我們就想,蜜蜂是沒了呢,還是死了?結果發現蜜蜂都在睡覺。因為這里天氣熱,蜜蜂熱得不愿意動了。”李寶尤說,他們最后還是得通過人工的模式去進行授粉,這就是差別。“荷蘭人一開始不同意,結果我們第一個試驗大棚建完之后,按照自己的做法授粉運行,產量不比他們低,我們種的黃瓜,畝產量可以達到8000斤到10000斤。荷蘭人發現結果非常好,后來就接受了。”
模式創新突破傳統土地生產關系
《海南省“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以及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托管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李寶尤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說,這些政策解決了困擾中國農民發展的根本問題,那就是小生產、大市場。“我們通過建立大園區、小業主的模式,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市場,無形中將產業規模增加到5萬畝,這樣我們就有了自己的定價權。農民能夠拿到的就是整個全產業鏈的收益而不只是田間地頭那一塊。通過統籌安排,農民有效避免了盲目生產、胡亂生產和瞎生產。”
農業經營主體的改變,同時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勞動者素質提供了嘗試的方向。“農民通過我們的培訓得到技術,他們的職責就是管理好一個‘車間’,家里兩三個人就是‘車間’的工人,按照我們的技術要求來組織生產、種植、管理,然后統一采摘,再統一進行包裝加工,推向市場。農民只是負責其中的一個環節,不用考慮市場和風險。”李寶尤認為,他們的整個生產模式可以面向全縣推廣復制,“5萬畝大約有1000座農業大棚,按計劃將在2018年之前建成,整個產業規模年產量可達50萬噸,年產值就是50個億。這樣一來職業農民將達到2萬人,算上一個個的家庭,實際上影響的人口可以達到10萬人。”
“荷蘭的一些農場主,他們時刻都有危機意識,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怕技術不先進,二是怕管理出問題,三是怕資本出問題。” 李寶尤感慨地說,但在中國,政府對農業的支持非常大,“只要你能夠做好、做精、做出品牌,政府的支持力度就很大,從種子、技術、基礎設施到產業化等方面都有很大支持。”
陵水縣委書記麥正華相信,乘著“十三五”規劃的東風,陵水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將建成海南領先、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