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于田縣特色藥材科技惠民項目”由北京大學牽頭,于田縣、中國農業大學、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等單位共同承擔。項目獲得中央財政經費1700萬元,自治區科技廳配套經費1700萬元,于田縣政府配套投入經費291萬元,共計3691萬元。經過三年的實施,建立了管花肉蓯蓉種子基地4300畝,2015年生產優質種子6300kg,累計為農牧民發放優質種子8960kg;建立檉柳苗木基地1010畝,2015年生產苗木978.4萬株,有效緩解了于田縣大規模發展管花肉蓯蓉和檉柳種植的苗木緊缺問題;對2000畝管花肉蓯蓉及其寄主檉柳的高產穩產示范基地進行了改造,并新建示范基地3000畝,示范基地面積達到5000畝,畝產達到300kg以上;利用高產穩產技術,對于田縣各鄉原有9萬畝低產基地進行了改良,年產量由改造前的18kg/畝提高到100kg/畝;結合沙漠治理,新建基地8萬畝;共培訓管理和技術人員115人次,重點培養管理和技術人員20人,培訓種植農牧民3085人次;項目實施后,利用沙漠發展管花肉蓯蓉和檉柳栽培面積17萬余(多)畝,治理了大片沙漠,為于田綠洲構筑了一道牢固的生態屏障,創造了中國特色的可持續治理沙漠新模式。2015年生產鮮肉蓯蓉1.5萬噸,肉蓯蓉干品產量超過2500噸,占我國肉蓯蓉總產量的66.67%,不僅有效地解決了肉蓯蓉藥材的資源問題,保障了臨床用藥和500多個以肉蓯蓉為處方藥的中成藥的原料,同時也有效地保護了肉蓯蓉的野生資源,成為我國履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