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春市朝陽區樂山鎮在十月舉辦的旅游文化節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觀光。市民李敏在樂山的蔬菜種植基地品嘗了綠色蔬菜后,又買了五斤稻香米和兩斤稻香蟹帶回家。“周末來這里不僅能采風,還能品嘗到綠色健康食品。”她說。
在中國東北,有很多像樂山鎮的地域,以特色農產品為發展契機,升級轉型傳統農業,打造一條以生態旅游觀光為媒介的產業化發展之路。
65歲的劉福堂在樂山鎮種了幾十年的水稻,今年種植方式的改變讓他嘗到不少甜頭。“當稻子返青后,我就在稻田里放進螃蟹。這些稻田蟹專吃雜草,養蟹后各家各戶種水稻幾乎不打藥。種出的稻香米更加綠色健康,價格也有所提高。”
劉福堂算了一筆賬:春天買蟹、租地投入成本每坰地約1.9萬元;秋天每坰地產量約1.8萬斤,養蟹的水稻每斤價格最低達1.7元,每坰地稻田蟹可收入600元。他一共種了13坰地,合計收入近16萬元。
目前,劉福堂已經與長春市區一家超市簽了訂單,提供收獲的全部稻香米,成了一位不愁糧食銷路的供應商。
“今年樂山鎮一共種植了60公頃稻田米,產量大約是60萬斤,相比于使用農藥的產量略有下降,但稻米的品質卻大幅提高。我們也借助旅游節等活動廣泛推介稻田米,既促進百姓增收,也帶動了樂山鎮的轉型。”樂山鎮黨委書記周國洪說。
如今,樂山鎮已難覓傳統農業生產的影子,生態農業基地、綠色蔬菜種植基地、苗木花卉種植基地……這里已經成為新興的旅游觀光農業示范區。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在綠色蔬菜種植基地的魚菜共生棚里,中間的池塘里養殖了不少魚,兩邊種植了芹菜、生菜、苦苣等。據吉林省金德瑞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孟繁臣介紹,魚排泄的糞便作為有機肥料供給蔬菜,蔬菜則把養魚的水過濾清爽,二者循環,形成合作。
金葉榆、紅葉李……樂山鎮還為黑龍江、遼寧等多省供應苗木花卉,通過興建生態農業,苗木花卉基地種植的產品價值要高于傳統農業3到5倍。不僅讓農民增收,也更好地改善了樂山的生活環境。
“今年9月,樂山鎮接待游客近萬人,綠色種植基地等已與十余家企業進行對接。”周國洪說,“我們將利用現有的種植基地、農村田園景象等資源,加快建設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示范區,促進農民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