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一路走訪陜西,看該省如何探索十大農業全程機械化創建模式。據了解,2013年,陜西省農機局制定了《全省十大農業全程機械化模式創建實施方案(2013年-2015年)》,標志著陜西省在全國率先啟動了農業全程機械化模式創建工作并連續4年把十大模式創建作為年度全省農機化重點工作之一。每年每個示范點投入40萬元,23個示范點年均投入920萬元,累計投入2760余萬元用于模式創建工作。形成了陜西省同類區域可借鑒、可復制、成熟的農業全程機械化發展模式和典型,帶動全省農業機械化從關鍵環節到全程機械化,為全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時,陜西關中平原氣溫高達38度,站在豐收在望的獼猴桃地里,齊峰果業的馬永紅興奮地告訴記者:“現在農村勞動力價格很高,要雇傭一個人很難,像這樣的大熱天更難了。多虧了我們縣農機部門給我們引進了植保、除草、施肥等機械,效率提高了幾十倍,大大減輕了我們的用工壓力,不然我們真的不知上哪去找那么多人來做工。”
陜西省齊峰果業有限責任公司位于陜西省眉縣,主要從事獼猴桃種植、收購、儲藏、銷售等業務,有機獼猴桃基地3000多畝,儲存量12000噸,被陜西省人民政府認定為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
認真調研 精心謀劃
省農機局副局長上官永告訴記者:“十大模式的創建在全國開創先河,沒有經驗可借鑒,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與農機科研、農機推廣、農機管理、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普通農戶進行了認真地交流,以便做好頂層設計。”
在出臺方案之前,省農機局便組織相關專家,根據調研結果,在系統研究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內涵、系統構成、模式動態評價方法的基礎上,明確了模式創建的目標,以技術模式、裝備配套方案、組織與經營模式的創建為內容,以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創建為重點,把整個模式創建工作劃分為“探索-實踐-驗證-示范”四個階段,聚焦不同階段的重點、難點和階段成果。
蒲城縣鑫綠源養雞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再斌說:“省領導和縣領導多次來我們合作社調研,弄清楚我們的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前每個養殖大棚每批養雞5000只,每年3批。在實施農機部門的技術后,每批養雞10000只,每年可出欄6批,為我們增加了近10萬元的收益。實現肉雞養殖全程機械化有利于我們標準化、規模化管理和環境自動化控制。以前每個養殖棚需要6名工作人員,全程機械化只需2人,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12萬元。”
陜西農業具有地域寬泛性、作物多樣性、產業全面性和農業生態多元性的特征。結合陜西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省農機局選擇小麥、玉米(旱作農業)、水稻、油菜、薯類、果業、蔬菜、畜牧養殖、茶葉和食用菌等主要糧食作物和優勢特色產業,開展十大模式的創建工作,選擇陜西省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高、基礎設施條件好、科技力量強渭南市臨渭區等23個點作為試驗示范點。
據太白縣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向榮介紹,陜西省和寶雞市農機部門的領導也多次來太白縣調研,摸清情況,對癥下藥太白縣10萬畝耕地全部為蔬菜,以前機械化程度基本為零。項目實施后,我們先后引進自動化蔬菜播種育苗流水線、地膜覆蓋機、蔬菜壟上栽植機、多旋翼電動植保飛機、殘膜撿拾機等一系列新型農業機械及多種田間管理和施肥機具,初步實現了耕整地、起壟覆膜、移栽、植保、收獲后清洗等薄弱環節的機械化。”
積極探索 大膽創新
“我們縣主要是蘋果機械化項目,省農機局領導、科技質量處、管理法規處、推廣站等領導對我們進行業務指導后,要求我們不要墨守成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大膽引進先進設備。我們引進推廣的拖拉機、噴藥機、割草機、開溝器、胡蘿卜播種機、蘋果采摘升降機等農業機械全部為國外先進一流的新型農機具,大部分農業機械在省內首次推廣使用。”千陽縣農機中心主任王勤太對記者說。
省農機局何存貴局長說:“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具有代表性、區域性、相對穩定性和輻射帶動性等特點,屬于新興事物。因此我們在模式創建過程中,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以項目為紐帶的政產學研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極大地提高了十大模式創建的效率和效益。”
省農機局聘請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朱瑞祥教授任組長,相關行業專家為成員,負責技術研究、技術機具引進和指導咨詢。專家組充分發揮智庫作用,主動作為,深入23個試驗示范點40余次開展技術咨詢和業務指導工作,接待來訪技術人員30余次,累計審核年度方案50余次。通過電話、QQ、郵件等方式提供100余次技術交流,專家組為模式創建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23個實施單位圍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積極爭取政府投入,發揮市場運作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吸收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機大戶參與模式創建工作。同時,在模式創建過程中,注重與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業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秸稈綜合利用等項目實施結合,集中整合資金,切實提高實施效果。
站在豐收在望的馬鈴薯地邊,榆林市農機推廣站的王新飛高興地說道:“我們承擔的是馬鈴薯全程機械化項目。為此我們成立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技術專家組和組織實施課題組。同時大力引進項目所需重點配套機具,如機耕、機播、中耕培土、機械施肥、機械噴藥、機械殺秧、機械收獲的引進,對農機具統一調配作業,因地制宜采用多種農機技術。在農藝方面采用測土配方施肥,聘請農藝師跟蹤檢測管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三大系統 相輔相成
通過項目的實施,圍繞技術模式、裝備配套方案、組織與經營模式開展系統研究,形成具有陜西特色的十大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是以追求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為一體的綜合系統,它體現的是技術、裝備配套、組織與經營系統的綜合效應。其中,技術模式是重點,裝備配套方案是手段,組織與經營系統是保障。三者相輔相成,為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的探索與創新提供保障。
陜西省農機部門在技術模式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有作物的機械化水平和基礎差距較大,絕大部分處于關鍵環節機械化階段。在模式探索過程中,23個單位針對不同作物機械化技術研究的側重點,分層、分類開展技術研究,對比試驗和成本分析。通過多種技術模式的對比研究,篩選出不同作物的最優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形成機械化生產技術工藝規范。
宜君縣農機推廣站站長楊莉莉向記者介紹:“我縣承擔著旱地地膜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模式創建任務,通過三年的探索、試驗、示范和驗證,形成了‘播前整地—起壟覆膜施肥膜側精量播種—田間管理—殘膜撿拾—玉米收獲秸稈還田覆蓋—深松整地(或淺旋鎮壓)’的技術模式。這個技術路線的優點是有效地提高降水的利用率,減少放苗、間苗作業工序,節約了生產成本。殘膜便于撿拾,減少了土壤面源污染,平均畝增產126公斤。”
在裝備配套方面,各示范區以最優技術模式為依據,按照“補齊短板、填補空白、引進研發、機技融合、推動全程”的原則,提出裝備配套方案。針對不同模式對裝備的需求,按照“研發—引進—示范”的思路,提升裝備水平,逐步實現不同作物的全程機械化生產。眉縣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薛云飛坦言:“以前我們的獼猴桃機械化生產幾乎是空白,現在我們引進了機械整地、機械栽植、機械開溝施肥、節水灌溉、機械割草、機械收授粉、太陽能殺蟲燈、自走式果林噴霧機、機械修剪、機械粉碎、機械冷藏、機械分揀等一系列機械。”渭南市臨渭區農機局局長劉光洲說:“我們糧食產區主要是植保環節比較弱,所以引進了大量先進的高地隙植保機和無人植保飛機。”
在組織與經營模式創建方面,各示范區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的農業全程機械化運作模式,重點強化對農業生產資源的管理、任務調配以及過程管理,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經營效益的顯著提高。
太白縣結合蔬菜生產實際,采取的是‘公司+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由公司負責蔬菜種子、農資、農藥供應,產品預冷、加工、包裝、銷售和對外宣傳、開拓市場等。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機械設備購置、管理、保養、維修,配合農機推廣部門聯合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先進農機與農藝技術,負責田間機械作業,園區生產各個作業環節全部實行統一機械作業,這種模式架起了農業與市場的橋梁,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成績斐然 任重道遠
自2013年項目實施以來,全省相關部門系統地研究了十大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創建路徑。從理論、實踐層面入手,對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的內涵、系統構成與集成方法、模式構建、模式優化、模式評價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模式創建路徑,為十大模式創建提供了決策依據。同時以技術體系為突破口,形成“十大”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規范(規程)。在全省范圍內發布實施了主要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規范,試行優勢特色產業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規范。
項目承擔單位還積極示范推廣先進、適用農機裝備,制定十大模式的裝備配套方案。正如上官永所言:“幾年來,先后引進蔬菜移植機、新型免耕精量播種機、高效植保機械、玉米膜側精量播種機多種等先進配套的農業裝備,填補省內相關機械空白;通過大量的對比試驗,篩選一批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示范推廣耕作、播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等機械,顯著提升了陜西省農業裝備水平;制定了不同種、養殖規模的裝備配套方案,為新型農機經營主體開展裝備配套提供了決策依據。”
在采訪中記者也發現存在著一些問題。眉縣獼猴桃疏蕾疏果、套袋、采摘等環節目前尚無合適機械作業,且該環節作業勞動量大,用工緊張急需解決機械化問題。但是,性能先進機械價格較高,農民購機成本大,回收期長。高新機具推廣數量少,示范面積小;蒲城縣肉雞養殖全程機械化中雛雞馴養階段和防疫環節缺乏適合的設備;太白縣這幾年對先進實用的農機具引進不全面,特別是在蔬菜生產管理如整枝理蔓、果蔬采收等方面還不夠全面。
何存貴在談到今后的努力方向時強調:“雖然我們在全程機械化模式創建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今后將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部門協作機制,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實現技術的集成創新。同時也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穩定增長投入機制,促進技術、裝備與組織經營系統的協調發展,完善現有技術體系,建立全程機械化發展的長效機制。在工作中總結經驗,讓十大農業全程機械化創建模式盡快在三秦大地全面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