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卓尼的鄉間村落,經常會聞到淡淡的藥材芳香。
近年來,卓尼縣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使原來結構單一的傳統種植模式逐步向多元化轉變,中藥材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架起了卓尼農民致富增收奔小康的橋梁。
藏巴哇鄉地處洮河谷地,當地群眾歷來有著種植中藥材的傳統,但一直處于小打小鬧的狀況。
走進藏巴哇鄉上巴都村村民后元平家,藥香撲面而來,院子里堆放著剛剛收獲的當歸,屋檐下晾曬著掛起來的黨參。“我種藥材十來年了。今年種了20多畝,有黨參、當歸、黃芪,能收入10多萬元。”后元平對種植中藥材的生活很滿足。
而后元平的兄長后龍平則選擇對中藥材進行粗加工,擴大銷售規模。后龍平專門收購銷售中藥材,他經營的中藥材由于品質好,在岷縣、隴西的中藥材市場成了搶手貨,甚至有安徽亳州的藥商上門訂貨。“我手頭資金比較緊張,現在計劃貸些款,買幾臺藥材加工設備,把黨參、當歸加工成片劑出售,利潤會更高。”
孫德才是土生土長的柳林鎮東石溝村人,曾經在青海、四川做生意的他從中藥材種植中看到了商機,于是返回東石溝村開始創業。2015年,孫德才出資組建了昌河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吸納村民加入合作社。孫德才向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提供種苗、種子和塑料薄膜,藥材收獲后以當年的市場價回收,解決了村民們最擔心的價格和銷路問題,村民們種藥材的熱情空前高漲。“2015年合作社剛成立時有20戶,今年10月份已達到87戶,村里的藥材面積突破了1000畝,還建成了400畝的當歸育苗基地,今年的中藥材、種子等銷售收入可達到700多萬元。”
現在,昌河藥材合作社與甘肅農業大學合作,建成了當歸育苗基地,就地為藥農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和市場風險。今年9月,孫德才與甘肅和盛堂制藥集團公司達成了當歸成品收購協議,注冊成立了卓尼和盛中藥材開發有限公司,對中藥材進行初級加工,一條“農戶+基地+公司”的產業鏈條初步形成。
出生在藏巴哇鄉的楊旭茂是當地較早種植、經營中藥材的農民之一。柏林藥材合作社是楊旭茂最初創辦的中藥材專業生產合作社。據他介紹,柏林藥材合作社是當地第一家藥材合作社,目前入社的成員已達到了341戶,主要種植黨參、當歸、黃芪、柴胡等藥材,每戶的種植面積5至20畝。后來,他考上公務員,在藏巴哇鄉政府工作,不再擔任合作社的負責人,但鄉里讓他分管中藥材種植和銷售工作,所以他還是經常與合作社的鄉親們打交道。他利用自己懂市場、會經營和人脈廣的優勢,幫助藥農聯系蘭州、隴西、岷縣等地的藥商上門收購藥材。
如今,藏巴哇鄉中藥材的種植面積已達10000多畝,藥材種植戶有1500多戶,年產值達到7000多萬元。
據了解,卓尼縣每年投資50萬元用于中藥材種苗繁育,全縣15個鄉鎮中,發展中藥材產業的鄉鎮有13個,主要種植當歸、黃芪、柴胡、黨參、秦艽、羌活、丹參等,藥材種植總面積達到了75000多畝,藥材產值逐年增長,2016年全縣藥材總產值超過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