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壇區今年開展首場職業農民專題培訓班,多位參訓者反映,希望有辦法幫養殖戶應對風險。白塔村66歲的社員袁冬根說,去年他養的螃蟹得了水癟子病,一下損傷1萬多只大規格蟹,少賣30多萬元,養了90畝水面沒賺到錢。萬葉水產合作社理事長馮東波告訴常州日報記者,養殖業有三重風險: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技術風險,政府各級涉農主管部門要盡量幫助農民應對風險。
據了解,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市場還有兩大課題待解:一是應加緊完善農業巨災保險體系,二是須精耕細作、提高專業化程度。
農業是典型的風險行業,受季節和天氣的影響最大,農民一旦遇上重大自然災害,往往血本無歸。類似以上螃蟹等水產養殖,屬于現代農業中的“高效設施農業”,其特點就是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但其快速發展,既是農業轉型升級,更是江蘇省2020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目前本地高效設施農業快速發展,僅武進區高效設施農業面積占比就已達20%。
而作為一項重要的惠農新政策——高效設施農業保險,是由政府全額或部分出資,為從事高效農業生產的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企業、農場等,防范農業生產風險、化解農業災害損失、創造良好農業生產環境而制定的一項創新制度,也是政府支農的方式。
但據筆者年前調研發現,目前我市高效設施農業政策性保險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投保品種難實現全覆蓋、保險賠付率太低、保險賠付門檻過高、查勘定損力量還比較薄弱等等。由此,對農業產業、尤其是高效設施農業規避風險、防災抗災不足以起到支撐和保障作用。
眼下,從中央層面來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在13個糧食主產省選擇部分縣市,對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實施大災保險,調整部分財政救災資金予以支持,提高保險理賠標準,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以持續穩健的農業保險助力現代農業發展。
從本地層面而言,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政策,應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開發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特別是要根據本市地方經濟實力,將更多特色種植、養殖高效設施農業產業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障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