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山東省棉花生產正處于植棉面積銳減、農民植棉意愿不高、補貼政策又不明朗的歷史轉折期。日前,全省棉花生產工作會議在濱州召開。會議指出,2017年,山東省將深化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棉花收獲機等優先滿足農民需求,敞開補貼。然而,關于2017年山東省棉農能否享受到目標價格制度帶來的補貼,目前政策還不明朗。
植棉收益大幅下跌
眾所周知,棉花是一種勞動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作物。據山東省棉花生產技術指導站站長王桂峰介紹,在植棉成本中,人工成本占到了62.5%,個別地方甚至達到了70%。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很多農民進了城。植棉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目前,一畝棉花的生產成本是1700元左右,但收益只有2200元左右。與務工相比,與種植其他作物相比,農民植棉的比較效益太低。
王桂峰坦言,山東省棉花的生產、加工、紡織、流通環節是嚴重分離的。我省作為紡織大省,棉花加工、紡織、印染、服裝等門類齊全,紗產量占全國的1/4,棉花加工紡織服裝業出口居全國第一。然而,真正采用地產棉作原料的企業卻極少。這也間接導致了植棉效益的下跌。
鼓勵地方財政補貼棉農
記者了解到,2014年新疆自治區正式啟動棉花目標價格補貼制度,已使用多年的棉花臨時收儲制度正式結束,目標價格試點政策,作為國家改革方案,僅在新疆執行,當新疆棉花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對生產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時,不發放補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棉區只是實行定額補貼方式,我省2014年的補貼價格是235元/畝。2015年是150元/畝。2016年的具體補貼政策尚未出臺。目前,財政、發改、統計部門正在做2016年植棉面積的統計核實工作。
記者從省農業廳獲悉,去年年底,省棉技站經過大量調研,以省廳名義向農業部上報了完善我省棉花目標價格補貼的報告,目前還沒有反饋。
王桂峰說,希望各級政府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對棉花產業進行重新定位,最好能在財政蛋糕中切出一塊來直接補貼棉農。對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縣級干部說,他們可以保證的是會把各項政策向棉農傾斜,但是讓縣財政專門拿錢補貼棉農還是不太現實。
棉花市場觸底反彈
據王桂峰預測,根據目前的供求關系,山東省2017年的棉花價格會穩中有升。
從全國棉花市場情況看,2016、2017年度棉花價格同比有所回升,棉花市場顯示觸底反彈態勢。據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預測,2016、2017年度全球棉花產不足需,全球棉花庫存消費比下降,預計國際市場棉花價格將小幅上漲。
國內來看,盡管近期紡織品服裝出口形勢不佳,但人民幣貶值將增強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競爭力。近幾年國內棉花種植面積下降,產量減少,全國和我省棉花產需缺口擴大,棉花供過于求的形勢有所緩和。受年度國內棉花質量較好、產需格局偏緊等因素影響,棉花價格將比上年度有所提高,植棉的預期收益較為明確。
棉花收獲機將獲敞開補貼
王桂峰坦言,山東省每年對棉花的總需求量是240萬噸,而山東的棉花總生產量還不到50萬噸。這中間190萬噸的差距,僅僅依靠新疆棉與進口棉,長此以往,對我省紡織業穩定發展存在較大風險。令他擔心的是,山東棉花的種植面積逐年下降。
“按照我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棉花收獲機等要優先滿足農民需求,敞開補貼,大型棉花采摘機單機補貼額可達60萬元。各地要調動和保護農民購買使用農機及棉花采摘機的積極性,提高棉花生產機械化和機械收獲程度。”省農業廳副廳長褚瑞云說。
全程機械化是方向
會議指出,山東省將開啟適合家庭經營規模、種植方式特點的棉花采摘機械及其他整枝、打藥、除草等棉花全程機械化作業的配套機械研發,大力加快棉花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創新,特別是小型采棉機的研發及配套農藝技術集成。
“我們鼓勵企業成為棉花技術創新的主體,鼓勵建立棉花全程機械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幅度提高棉花生產機械化貢獻率。”王桂峰說。
棉花區域地標品牌戰略是市場細分、化解棉花同質競爭、去庫存的有效手段。王桂峰說,山東要利用魯西南高效棉區、魯北濱海鹽堿地、魯西北黃河故道棉區特定的地域品種、環境、種植方式、以及文化歷史傳承所形成的特定棉花品質,打造我省地標棉花品牌,促進我省棉花生產發展方式由“以量取勝”的低端路線向“高品質、高附加值、高盈利”的品牌路線轉變。
“要以區域棉花地標品牌創建為切入點,推進各地的棉花生產、加工、紡織、流通服務一體化,研究實踐濱州良好棉花以及區域自然棉花、生態棉花、有機棉花品牌標準試驗示范。”褚瑞云說。與會專家一致表示,我省要延伸棉業鏈,打造中高端及特色棉花種植生產供應鏈,拉長并形成棉花全產業價值鏈,開拓出有國際競爭力的魯棉系列優質生態棉花地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