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耕,各地農戶都為翻耕土地忙碌,為春季播種做準備??重慶市璧山區青杠街道的田野里傳來陣陣機械的轟鳴。家住梁山村的農戶伍光明介紹,這是農民們正在操作微耕機進行耕作。今年,他已經賣掉了家里的耕牛,轉用這臺省時省力的“鐵牛”春耕。
近幾年,這樣的情況已經成了璧山區的普遍現象。除了耕作機械,插秧機、除草機、收割機都不斷出現在農戶田地上,在不停更新的農用技術支持下,現代農業的嶄新畫卷正在璧山大地徐徐展開。
新機械開啟春耕新時代
“直到前年我還在用黃牛耕土,家里的十多畝地,要花好幾天才能耕完,而耕種機不到一天就能完成。”伍光明說,今年春耕,有很多抱著這種想法的農戶都購買了微耕機。
“璧山共有微耕機七千多臺,機耕面積達到了60多萬畝。今年春耕的機械化率達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璧山區農機推廣站站長甘小波介紹,除了微耕機外,全區還擁有二十多臺大型拖拉機和大量的小型農機。
“推廣耕機的同時,我們還在著重普及最新的農用技術。”甘小波說,“土地深松、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的推廣都已提上了日程。”
丁家街道牛郎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廖啟海說,合作社是深松普及工作的直接承擔者,今年春耕開始后,他已經到過八塘、大興、健龍等五個場鎮,采用中、大型拖拉機,深松旋耕了2000多畝土地。“深松后的土壤結構得到改善,對作物生長意義重大。”他說。
新服務塑造農民新觀念
“最近幾年,從耕種到收麥,我都沒出一絲力氣,全部交給了合作社幫忙。”丁家街道走馬村農戶王春告訴記者,在他們村,哪戶需要耕田,哪戶需要收谷,只需要給合作社和服務站打個電話就行。“今年春耕也不例外,一天一百來塊,雖然貴了點,卻幫我省下太多功夫。”王春說。
“全區目前總共有5家大型農機合作社,其服務范圍覆蓋了所有的鎮街。”甘小波介紹,除了合作社,每年農忙時節,還會有大量外地農機手來璧山耕收。
與此同時,優質的農業服務還需要專業人員帶領。據介紹,璧山區共有8位職業農機人,廖啟海就是其中之一。其合作社有大小農機數百臺,每一種他都能熟練操作。“從1999年購買第一臺微耕機開始,我便作為農機隊員為農民服務。十多年來,我的服務熱情從未改變。”廖啟海說。
新政策打造農村新格局
“近幾年春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大力推行土地整改。為此,合作社在璧山進行深松,每畝地都會得到政府補貼50到80元。”甘小波介紹,璧山目前已經擁有深松土地2.7萬畝,走在全市前列。
像這樣的補貼政策在壁山區有很多,集中體現在土地改良和農機購買上。
“我們每買一臺大型和中型拖拉機,政府就會補貼6萬和1萬元,幾乎占到了總價格的一半。”田越農機公司經銷商鄭燕介紹,她今年所售的200多臺微耕機中,算上政府補貼,每臺都能獲利300多元。
對農民來說,糧食直補、承包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不斷出現,土地承包制以及農村股份制的不斷完善,讓農民們不用再面朝土背朝天,很多時候放下農具也能坐享其成。
新思維推行現代農業
農機不斷普及,技術不斷提升,耕牛已經逐漸被“鐵牛”取代,璧山的傳統農業正在逐漸向現代農業轉變。新型農村經濟的出現以及互聯網+的運用,也從側面反映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即使如此,從今年春耕就能看出,在璧山區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依舊存在著很多問題。”甘小波坦言。璧山大部分土地屬于丘陵地形,面積小、不集中,大型機械難以為之運作,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新型農機的發展。同時,一些農民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愿意將新機械、新技術運用在自家土地上,不愿意深松土地,這也讓現代農業的推廣面臨窘境。
“為此,璧山區政府與有關部門正在積極作為,大力推行土地整改策略,通過出臺政策和教育宣傳轉變農戶思維,加快農村改革,全力推進璧山農業現代化進程。”甘小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