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村民正在種植中藏藥材
4月28日,在青海省互助縣松多藏族鄉什八洞溝村,村民正在田間種植當歸等中藏藥材,一些早前種植的藥材已經發芽冒尖。3年來,當地村民充分利用農村淺、腦山撂荒閑置土地、剩余勞動力資源,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作優勢發展特色種植。中藥材種植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門路。
松多藏族鄉位于青海省互助縣東南部,屬半淺半腦、半農半牧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海拔在2600至39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4℃。當歸、黃芪原產于高寒山區,生長需要低溫、長日照,青海獨特的高原自然條件為當歸等中藥材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014年,什八洞溝村林旦成扎華聯合12戶村民,自籌注冊資金200萬元成立了互助旦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從事中藥材種植、銷售及生產經營相關技術信息服務。
林旦成扎華說:“農戶可以自愿選擇加入或者退出,并實行訂單式種植,由合作社與農戶進行合同收售,為了免除產品無市場的后顧之憂,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農戶的產品全部回收。既能降低種植風險,又確保種植農戶增加收入。”
目前合作社擁有中藥材種植面積270畝,主要種植當歸、大黃、等暢銷型藥材,紅花、蘭蜜觀、黃堪巴、白堪巴、薰衣草等藏香用藥材,野生枸杞等經濟型作物。
當地村民林牛肉仁欠從開始試種一兩畝到今年計劃擴大到20畝,嘗到了中藏藥材種植帶來的甜頭。“以前就種些油菜、小麥等經濟作物,賣不上錢。靠著打工一年收入一萬多塊錢。”
林牛肉仁欠告訴記者:“現在房子蓋上了,買了沙發、液晶電視,小車也買上了。”而合作社也帶動了周邊村民加入中藏藥種植,現在僅村民自發種植面積達到1000多畝。
此外,由合作社配套的“柏域藏香廠”也已初具規模,形成上下游產業鏈。藏香廠將中藏藥材的枝葉、花、根莖以及篩選后的藥材邊角料用于制作具有青藏特色純天然藏香系列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目前部分藏香產品已經出口到泰國。
林旦成扎華介紹,下一步他打算繼續擴大種植規模,通過實施中藥材種植,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民收入。同時,建設藥材粗加工和銷售體系,與藥材市場、制藥廠等建立供應合作,為推動互助縣的中藥材種植起到示范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