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進海東市平安區石灰窯鄉上法臺村,村民們正在村后的山上種植藥材。翻地、撒種、鋪膜,大家干得格外起勁。種植當歸已成為海東市平安區石灰窯回族鄉村民增收新方式。
石灰窯鄉上法臺村由于地處腦山地區,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原因,群眾的經濟收入一直不高。為了讓群眾盡快實現脫貧致富,石灰窯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在上法臺村建立起千畝藥材種植基地,為群眾增收拓寬了渠道。
今年53歲的祁多成是上法臺村的一名貧困戶,由于年齡大了,也沒有什么技術,外出打工受到限制,全家的經濟收入僅靠年僅22歲的兒子打工維持,為了能盡快脫貧致富,祁多成便在藥材種植合作社的帶領下種起了中藥材。他說:“今年我將精準扶貧產業扶持資金投入到藥材種植合作社里種植了當歸,合作社也為我們無償提供了種子,還為我們進行技術指導,我自己也種了10畝,預計每畝平均可增收6000至7000元,不僅可以掙到錢,還學到了種植藥材的技術,我對脫貧致富充滿了信心。”
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這對于村里的貧困戶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據石灰窯鄉政府鄉長馬明艷介紹,為了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石灰窯鄉采用以“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將附近幾個村愿意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召集起來,擴大了種植規模。從2015年至今,已陸續種植中藥材面積達1000余畝,預計年內貧困戶人均可增收1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