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王府鎮河西村的一片土地上,一臺拖拉機正在做壟施肥,10組農民在地上栽種蒼術。“要是去年就能跟著合作社種中藥材,能少賠一年錢!”農民黃寶杰說。今年再次面臨干旱,他大規模改種桔梗和蒼術,避免了經濟損失。
在阜新,面對旱情,積極調整種植結構、改種中草藥材的農民不在少數。在王府鎮學海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引領下,附近10多個鄉鎮的62戶農民參加了合作社,使合作社成員擴大到67戶,中草藥種植面積也從最初的28公頃飆升到400公頃。
2015年,王府鎮組織部分農民到內蒙古赤峰市考察中草藥材種植項目。馬學海參加考察回來后改種了中藥材,如今28公頃一年生中藥材有人出價150萬元收購,馬學海沒舍得賣。
“那時內蒙古的藥材采購商給出桔梗回收價,保底每公斤3.2元,1公頃至少能產2.25萬公斤,去掉種植成本7500元,1公頃地兩年能掙6.45萬元。可是村民的思想太保守,我怎么仔細算賬他們都不信,一個想干的都沒有。”馬學海說,他堅信這是個賺錢的好項目,于是與他的4名戰友合伙組建了合作社,流轉28公頃土地,分別種了15公頃桔梗和12公頃板藍根。
“如果說別人出高價收馬學海種的中草藥田讓人不敢相信,那么人家賣板藍根的收益足以證明種藥材比種苞米效益好。”黃寶杰說。去年馬學海收了0.5公頃板藍根賣了1.5萬元,去除成本4240元,能掙1萬多元。經過深思熟慮,黃寶杰決定今年大規模改種中草藥材。
村民杜國富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種了0.7公頃桔梗。“種苞米掙不到啥錢。我試著種種看,如果掙錢了就加大中草藥的種植面積。”杜國富說,跟著合作社干省心,“他們提供種子、肥料,還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指導,收成后由合作社負責銷售。”
馬學海說,合作社種的中草藥材抗旱能力較強,如果細心澆水施肥,產量會更高,社員的收入是有保障的,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