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生態文明建設,公眾更多的關注點可能聚焦在重工業、汽車尾氣、植樹造林、綠色節能等方面。其實,糧食安全也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相關。
在日前于北京舉行的“2014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表示,目前我國所實現的糧食生產能力中相當部分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的,我國單位面積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大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也遠遠超過合理的使用水平。
“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如何去掉這些不健康的產能,促進農業資源涵養,又不使糧食減產,這是我們農業大國的一個重要挑戰。”李偉介紹說,從田間到餐桌、從地頭到舌尖的多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產生不小的安全事件,更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有很多方面,其中的產能嚴重透支將是未來長期面臨的、潛在的、重大的矛盾。
正如李偉所說,北京商報記者在日常的采訪中了解到,為了實現高產,除了改良種子,更多的則是加大化肥的使用量。而化肥使用超量直接導致了土地板結、硬化、碳含量不足、化學殘留等。在生態系統中,土地、水、空氣是相互關聯的,土地的污染將造成空氣與水的污染,農耕地的質量不僅關系到糧食安全和產量,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一環。
李偉認為,我國應完善農業生態的環境保護機制,提高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政府追求的一個重大目標,也是對子孫后代的莊嚴承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把生態可持續作為農業現代化的目標。
李偉建議,應解決好地少水缺等資源環境問題,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加快實施土壤污染治理,通過環境風險評估確定重點治理的區域。根據污染程度確定治理方式,調整作物的種植結構,加快節水高效農業發展,加強農業水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