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約有155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馬鈴薯,分布區域之廣僅次于玉米,是第二個分布最廣泛的農作物。近年來全球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0.2億公頃左右,總產量3.3億噸左右,僅次于玉米、小麥、水稻,是第四大糧食作物,總產量和產值均占糧食作物的13%左右。1993年以來,發達國家馬鈴薯種植面積以年均1.2%的速度減少,發展中國家以平均2.4%的速度增加,馬鈴薯產業在發展中國家得到了快速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和消費國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自2015年開始推行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為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帶來契機。專家預測,未來幾年,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將擴大到1.5億畝,屆時鮮薯產量將增加到2億噸左右。
農業部全國農技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表示,節水農業與水肥一體化的發展推動了馬鈴薯單產增長,部分地區馬鈴薯在糧食收入中的貢獻已達40%。他認為,馬鈴薯在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和種植業結構調整中擔當重任,目前產業呈現上升勢頭。
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馬鈴薯在單產水平和品質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直接影響到其商品價值和貿易發展。
6月上旬,2017中國馬鈴薯高效種植與土傳病害防治大會在“中國薯都”內蒙古烏蘭察布隆重召開。馬鈴薯產業領域的13位專家與農業科研院所、新型肥料生產企業、農資流通企業和馬鈴薯種植戶代表400余人參會,與會代表圍繞馬鈴薯全產業鏈的發展進行研討,為中國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馬鈴薯集糧、菜、藥于一身。在四大糧食作物中,馬鈴薯豐產性最好、單產最高,而且產量提升潛力巨大,其種植范圍之廣、生態適應性之強,是其他三大糧食作物無可比擬的。盡管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一,但不得不面對單產僅列世界第92位的事實。
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金黎平研究員認為,種薯質量參差不齊、高效增產技術推廣應用滯后、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偏小、經營理念不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是主要制約因素。另外,行業標準不健全、市場監管能力低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馬鈴薯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實現馬鈴薯優質高產,優良品種與配套科學的栽培、施肥、病害防治、田間管理技術是關鍵。
盲目種植產業風險加大
豐產不豐收,不僅在果蔬上頻發,在馬鈴薯生產上也顯現。據全國農產品價格大數據平臺對2017年5月11日~6月9日期間全國馬鈴薯批發均價的監測,30天內全國馬鈴薯批發均價從2.47元(公斤價,下同)跌到1.96元,下跌26%;同時,內蒙古馬鈴薯批發均價低于同期全國均價30%左右,約為1.55元。
“以山東為例,進入6月以后,滕州、臨沂、泰安、青島等多地露天馬鈴薯集中上市,價格在1.2元左右。同時,河南、河北、湖北、湖南等地馬鈴薯交易遲緩,市場行情疲軟;甘肅、遼寧等地也有早熟馬鈴薯上市。整體而言,市場貨源充足交易量少,過剩出現。后市馬鈴薯價格將會低迷,建議薯農錯峰上市。”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所長王道龍說。他表示,國家調整玉米種植結構,部分種植戶改種馬鈴薯,加上2016年馬鈴薯種植比較效益較高,馬鈴薯面積迅速擴大。他認為,盲目種植給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帶來了風險。
6月上旬,2017中國馬鈴薯高效種植與土傳病害防治大會在烏蘭察布召開,烏蘭察布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黨支部書記、站長王榮貴表示,盡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馬鈴薯生產第一大國,但市場流通效率低,“賣難買貴”和“豐產不豐收”等始終是馬鈴薯健康發展難以突破的瓶頸。
區域種植產業格局初成
國內馬鈴薯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在過去近50年里,中國馬鈴薯消費量增加了近4倍,食用消費量增長4000萬噸,占同期糧食消費增量的69%左右。近4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與總產量分別達到7620萬畝和7328萬噸,分別增加了3.9倍和5.7倍。這是中國唯一的面積與總產量雙增作物,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
馬鈴薯種植區域化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了區域相對集中、各具特色的北方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西南一二季混作區和南方冬作區等四大區域。隨著馬鈴薯生產規模逐年擴大,加工業迅速發展,儲運銷能力和生產、加工、銷售的組織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為保障市場供應,提高儲藏質量,內蒙古、黑龍江、河北、甘肅等馬鈴薯主產區建成了一批種薯儲藏庫,總儲藏能力在200萬噸以上。北方鮮食馬鈴薯各類儲藏庫儲藏總量占鮮食馬鈴薯產量的50%左右。大型加工原料薯儲藏庫主要由企業建立,總儲藏能力在100萬噸左右。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李廣存研究員表示,從全球消費結構來看,將近50%的馬鈴薯用于家庭主食或蔬菜,50%用于食品加工、淀粉加工、飼料和種薯等。亞洲是全球馬鈴薯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其中,中國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馬鈴薯消費國,占全球消費量的30%以上。不過,從單產水平來說,我們與農業發達國家的差距還較大,尤其是單產水平低。農業部《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十三五”馬鈴薯產業開發規劃:2020年馬鈴薯總產量1.3億噸,30%用作主食加工;2025年達2.2億噸,約1億噸用作主食加工。
制約因素產業健康瓶頸
金黎平認為,影響中國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包括:種薯資源缺乏、研究滯后,新品種選育重大突破少,結構不合理,優質和早熟抗病、市場適銷、豐產穩產品種缺乏;勞動密集型脫毒種薯繁育體系整體效率、質量控制技術差,種薯量少、質次、價高;自然災害和病蟲害頻繁發生,防控能力差;水肥利用技術水平低、生產管理技術粗放,主產區單產水平低,早熟和規模化種植過度利用水資源,化肥、農藥使用不科學,引發土壤、環境和生態等問題。
國家馬鈴薯營養施肥專家、內蒙古農業大學樊明壽教授表示,馬鈴薯在中國一直被當作蔬菜和原料來利用,對其營養價值的認識存在偏差。隨著馬鈴薯主糧地位的確立和主食化進程的加快,制定中國特色馬鈴薯消費戰略,深化馬鈴薯消費研究;加大馬鈴薯加工食品研發,推動馬鈴薯消費多樣化;推進馬鈴薯主食化消費,改進傳統食物消費結構;加大馬鈴薯及其營養價值的宣傳,科學引導馬鈴薯消費,對拓展馬鈴薯消費市場與推進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打通馬鈴薯產業鏈,實現農商對接,增加馬鈴薯在飲食中的比重,進行商品化開發,如開發馬鈴薯全粉或淀粉比例適當的主食產品、方便快餐食品和半成品等,將帶動馬鈴薯產業從數量到質量的全面升級。
優良品種高產高效基礎
“當前國內馬鈴薯生產利用的品種類型、薯形、外觀和品質仍不能滿足市場快速發展的需求。”金黎平研究員介紹,截至2014年底,中國育成馬鈴薯新品種430多個,但絕大部分為鮮食品種,加工專用品種少;從1999~2013年,共有77個新品種申請保護,只有17個獲得新品種授權。
他認為,馬鈴薯品種應用存在的問題:一是缺乏市場適銷、豐產穩產品種,尤其是早熟、加工品種;二是品種特性和適宜區域不明確;三是品種管理不到位,一種多名、多種同名現象多,假品種影響真品種銷售,侵權事件時有發;四是品種類型、結構不合理;五是新品種推廣與種薯生產體系結合不緊密,推廣應用慢。
品種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馬鈴薯優質高產。馬鈴薯易遭受病蟲害侵襲和非生物脅迫,隨著加工業的發展和人們對食物營養的重視,選擇更抗病、更高產、更優質的品種對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缺水農業大國,培育耐肥水、耐旱、適合保護地和地勢較低地塊種植的品種,對于解決馬鈴薯高產高效難題有重要意義。
烏蘭察布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首先得益于品種利用的進步。該市農牧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蔚米勝直言,紫花白、克新一號、大西洋、夏波蒂、費烏瑞它、底西芮等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與栽培技術創新,大大提升了馬鈴薯產量與品質。
“育種創新是馬鈴薯高產高效的基礎,在糧食危機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雙重壓力下,培育高產優質馬鈴薯新品種是育種家與企業家長期奮斗的目標。”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李廣存研究員說。
科學施肥用地養地結合
隨著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推進,產地土壤修復與科學施肥迫在眉睫。
“實現馬鈴薯優質高產,就要在種植過程中做到合理施肥、對癥施肥,并實現用地與養地相結合。”沃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頡紅濤深有體會。沃豐農業在2017中國馬鈴薯高效種植與土傳病害防治大會上展示了獨創的馬鈴薯高產高效“四維增效”模式與“黃金比例施肥”理論,提出了新思路。“四維增效”,就是通過菌種、生物刺激素、有機質和肥料增效包為土壤補充“能量”,提供有益營養元素,讓作物“吃飽吃好”,還農產品原生態味道。“黃金比例施肥”理論,不僅突破了“長效”與“速效”平衡的難題,而且為馬鈴薯整個生長期提供全營養養分。
河北硅谷肥業有限公司農化中心主任曹寶忠表示,過量施肥導致土壤板結、酸化,土壤自我解毒功能喪失,阻礙了有益微生物的存活,有害微生物滋生,影響到馬鈴薯根系發育。馬鈴薯種植最怕的就是澇,這是田間感染晚疫病的主要誘導因素。馬鈴薯高產,首先要保證田地建立排灌通暢、土層深厚、疏松透氣、肥沃及pH5.6~6的微酸性土壤環境。硅谷肥業獨創的有機硅水溶緩釋肥不僅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生產成本降低20%左右,而且畝均增產20%~30%,節水50%。
病害防控防不住就治不了
馬鈴薯生產以無性繁殖為主,產品是多汁而營養豐富的新鮮塊莖,較其他谷類作物更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襲,種薯切塊、催芽、播種、田間生長、收獲、運輸和貯藏等環節易被病原侵染,因此,必須掌握馬鈴薯病蟲害、生理病害和缺素癥的發生規律進行防治。中國微生物學會農業微生物專業委員會委員劉海明認為,馬鈴薯栽培土傳病害如果防不住就治不了。防指的是微生物防控,治指的是化學農藥治療。必須先防后治,防治結合。
馬鈴薯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真菌性病、細菌性病、缺素癥病和生理性病害。過去往往使用化學農藥,殊不知,濫用藥破壞了作物的生態環境,造成品質下降與土傳病害加重,還會帶來耕地質量退化。采用微生物技術進行防治,不僅可改善土壤團粒結構,還能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增強馬鈴薯抗逆性,提高產量與品質。
劉海明的觀點得到了挪威·勞道克斯公司中國首席代表、北京十方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希林的認同。馬希林表示,實踐和研究證明,微生物技術能解決濫用化肥、農藥等造成的土壤退化和土傳病害瀕發問題。目前,十方技術公司已成功研發出土壤生態修復劑,培育優勢有益菌群,通過“根系-土壤-微生物”根際環境營造馬鈴薯健康生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