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溶性鉀資源匱乏的制約
但中國擁有非常豐富的富鉀硅酸鹽巖石等不溶性鉀礦,其難點或關鍵技術是將不溶性氧化鉀轉化為水溶性或枸溶性。自2004年以來,形成的可行的新工藝主要有三種路線:一是以鉀長石等含鉀巖石為原料的菌種發酵法;二是水熱化學法,以鉀長石和生石灰為原料,通過水熱化學反應,形成鉀硅鈣礦物復合肥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開發);三是焙燒法(華南理工大學開發)。采用第三種工藝生產的企業主要是山西富幫肥業有限公司(硅鉀肥/硅鈣鉀肥)。近年發明的含不同含量K2O的鉀硅肥料已經在全國農田肥效試驗中證明了其廣泛適用性,目前已進入大規模產業化推廣階段。但由于此類屬于新型肥料,現行的肥料登記證制度無法登記,加之沒有相應的促進施用、推廣的政策,致使這個有可能改變目前中國缺鉀格局的新型肥料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市場運作。
(二)加工型鉀肥產品發展陷入迷惘
曼海姆硫酸鉀受資源型硫酸鉀的沖擊舉步維艱。硝酸鉀因為中國最大的生產企業搬遷,產能調整,所以今年的市場供求基本保持平衡,但受大環境影響,今年的價格也降到了5000元/噸以下。磷酸二氫鉀總產量比去年稍有增加,這個產品現在已進入比較混亂的狀態,主要是今年新裝置上了很多,產能已經過剩,質量參差不齊,一部分的市場份額被假冒偽劣充斥。
(三)市場的制約
由于農資產品具有季節性需求的特點,多年來青海鹽湖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投羅鉀等企業對淡季銷售精心規劃,不斷研究新情況,制訂新辦法、新措施,加強市場調研和預測,完善營銷網絡體系,采取多種營銷策略,綜合“治理”淡季銷售難題,以降低企業風險,但效果不太理想,企業成本壓力大和資金周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