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溶血性鏈球菌引起豬的一種多型性疫病。該病的臨床特征是急性者表現為出血性敗血癥,慢性者則表現為關節炎、心內膜炎和淋巴結膿腫。本病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生,特別是在集約化養豬場中,其發生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對養豬業危害較大,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細菌性傳染病。
國外1945年首次報道本病。國內最早是于1949年在上海首次發現本病,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大面積流行,70年代末已遍及全國大部分省區,目前已成為規?;B豬場中最常見的重要細菌病之一。
病原學鏈球菌(Streptococcus)歸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菌體呈球形或卵圓形,直徑0.5-2.0um,可單個、成對或以不同長度的鏈狀方式存在。一般無鞭毛,不能運動,不形成芽孢,有些菌株可形成莢膜。革蘭氏染色成陽性。
引起豬鏈球菌病的鏈球菌主要是C群的獸疫鏈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類馬鏈球菌(S.equisimilis)、D群的豬鏈球菌(S.suis)、L群鏈球菌及E群鏈球菌。本病除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外,也常存在于正常動物及人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感染發病動物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內臟器官及關節內均有病原體存在。本病對動物的致病性與其莢膜、毒素和酶類有關。
流行病學鏈球菌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和人類,但不同血清群細菌侵襲的宿主譜有所差異。如當豬群爆發流行時,與豬經常接觸的牛、犬和禽類不見發病。豬鏈球菌病可見于各種年齡、品種和性別的豬,其中以仔豬、架子豬和懷孕母豬的發病率高。
病豬和病愈帶菌豬是本病自然流行的主要傳染源。病豬的鼻液、唾液、尿、血液、肌肉、內臟、腫脹的關節內均可檢出病原體。未經無害處理的病豬和死豬的肉、內臟及廢棄物是散播本病的主要原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5-11月份發生較多,一般為地方性流行,新疫區及流行初期多為急性敗血型和腦炎型,來勢兇猛,病程短促,死亡率高;老疫區及流行后期多為關節炎或淋巴膿腫型,傳播緩慢,發病率和死亡率低,但可在豬群中長期流行。
癥狀該病的潛伏期多為1-天天或稍長。 根據臨床表現和病程,通常將該病分為以下幾型。
急性敗血型:突然發病,體溫升高(41-43℃),食欲不振或廢食,便秘、糞干硬,常有漿性鼻漏,眼結膜潮紅,流淚,幾小時至兩天內一部分病豬出現多發性關節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豬出現運動共濟失調、磨牙、空嚼或昏睡等神經癥狀。有少數病豬頸部、背等部皮膚呈廣泛性充血、潮紅。病的后期出現呼吸困難。病的經過很急,如不治療,常在1-3天內死亡,病死率達80-90%以上。若治療不及時或藥效不足則轉為亞急性或慢性。
腦膜炎炎型:此型多見于哺乳仔豬和斷奶后小豬。病初體溫升高(40.5-42.5℃),不食,便秘,有漿性可粘性鼻漏。病豬很快表現出神經癥狀,如步行時前肢高踏,或四肢不協調,轉圈,空嚼,磨牙,仰臥,繼而后肢麻痹,前肢爬行,四肢作游泳狀或昏迷不醒等等。部分病豬出現多發性關節炎、關節腫大。最急性者幾小時或一、二天內死亡,病程達3-5天者,有部分小豬在頭、頸、背等部位出現水腫,指壓凹陷。如不及時治療,病死率很高。
亞急性和慢性:可由急性型轉化而來,也可以亞急性或慢性型初發。多見于流行后期或老疫區的散發病例。其突出特征是病情緩和,流行緩慢,病程長久(可達1個月以上),發育遲緩。病豬的臨床表現形式多樣,如關節炎、淋巴結膿腫、心內膜炎、乳房炎等。關節炎時可見病豬一肢或多肢、一個或多個關節腫脹,患肢表面凹凸不平,跛行、步態變形或不能站立。淋巴結膿腫以頜下淋巴結腫、硬、熱、疼,從棗大小至柿子大小不等,外觀呈圓形隆起,可不同程度地影響采食、咀嚼、吞咽、呼吸等功能。時間較長時化膿灶可自行成熟破潰,排出膿汁后逐漸自愈,病程一般1個月左右,較少引起死亡,但病豬生長發育受阻。
病理變化 急性敗血型表現為血液凝固不良,皮下、黏膜、漿膜出血,鼻腔、喉頭及氣管黏膜充血,內有大量氣泡。肺充血腫脹。全身淋巴結腫脹、出血。心包有淡黃色積液,心風膜出血。脾腫大、出血,色暗紅或藍紫。腎腫大、出血。胃及小腸黏膜充血、出血。漿膜腔、關節腔有維生素性滲出物。腦膜充血或出血。腦膜腦炎型主要表現腦膜充血、出血甚至溢血,個別腦膜下積液,腦組織切面有點狀出血,其他病變與急性敗血型相同。慢性病例可見關節腔內有黃色膠凍樣或纖維素性、膿性滲出物,淋巴結膿腫。有些病例心瓣膜上有菜花樣贅生物。
診斷 由于癥狀、病變較復雜、臨床診斷有一定困難,因此本病主要依靠實驗室診斷。
涂片鏡檢 取病豬的肝、脾、肺、血液、淋巴液等作涂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成對、單個、短鏈偶見數十個長鏈的球菌。但成對排列的往往占多數,應注意與雙球菌和兩極著色的巴氏桿菌相區別。
防制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毒,豬只出現外傷及時進行外科處理,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制度,嚴格執行檢疫隔離制度以及淘汰帶菌母豬等措施對預防本病的發生都有重要作用。
該病流行的豬場可用菌苗進行預防目前國內有豬鏈球菌弱毒苗和滅活苗。每頭豬不論大小均皮下注射弱毒苗1頭份或口服2億個活菌,免疫后7天產生保護力,保護期半年。滅活苗則不論大小豬均肌肉或皮下注射5ml,注射后2周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半年。
發病豬只應嚴格隔離和消毒,發病早期可用大劑量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土霉素及磺胺類藥加抗菌增效劑進行治療;必要時進行外科處理和對癥治療;病豬的尸體和外科處理物進行嚴格的銷毀處理有利于盡快控制疫情。
國外1945年首次報道本病。國內最早是于1949年在上海首次發現本病,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大面積流行,70年代末已遍及全國大部分省區,目前已成為規?;B豬場中最常見的重要細菌病之一。
病原學鏈球菌(Streptococcus)歸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菌體呈球形或卵圓形,直徑0.5-2.0um,可單個、成對或以不同長度的鏈狀方式存在。一般無鞭毛,不能運動,不形成芽孢,有些菌株可形成莢膜。革蘭氏染色成陽性。
引起豬鏈球菌病的鏈球菌主要是C群的獸疫鏈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類馬鏈球菌(S.equisimilis)、D群的豬鏈球菌(S.suis)、L群鏈球菌及E群鏈球菌。本病除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外,也常存在于正常動物及人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感染發病動物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內臟器官及關節內均有病原體存在。本病對動物的致病性與其莢膜、毒素和酶類有關。
流行病學鏈球菌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和人類,但不同血清群細菌侵襲的宿主譜有所差異。如當豬群爆發流行時,與豬經常接觸的牛、犬和禽類不見發病。豬鏈球菌病可見于各種年齡、品種和性別的豬,其中以仔豬、架子豬和懷孕母豬的發病率高。
病豬和病愈帶菌豬是本病自然流行的主要傳染源。病豬的鼻液、唾液、尿、血液、肌肉、內臟、腫脹的關節內均可檢出病原體。未經無害處理的病豬和死豬的肉、內臟及廢棄物是散播本病的主要原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5-11月份發生較多,一般為地方性流行,新疫區及流行初期多為急性敗血型和腦炎型,來勢兇猛,病程短促,死亡率高;老疫區及流行后期多為關節炎或淋巴膿腫型,傳播緩慢,發病率和死亡率低,但可在豬群中長期流行。
癥狀該病的潛伏期多為1-天天或稍長。 根據臨床表現和病程,通常將該病分為以下幾型。
急性敗血型:突然發病,體溫升高(41-43℃),食欲不振或廢食,便秘、糞干硬,常有漿性鼻漏,眼結膜潮紅,流淚,幾小時至兩天內一部分病豬出現多發性關節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豬出現運動共濟失調、磨牙、空嚼或昏睡等神經癥狀。有少數病豬頸部、背等部皮膚呈廣泛性充血、潮紅。病的后期出現呼吸困難。病的經過很急,如不治療,常在1-3天內死亡,病死率達80-90%以上。若治療不及時或藥效不足則轉為亞急性或慢性。
腦膜炎炎型:此型多見于哺乳仔豬和斷奶后小豬。病初體溫升高(40.5-42.5℃),不食,便秘,有漿性可粘性鼻漏。病豬很快表現出神經癥狀,如步行時前肢高踏,或四肢不協調,轉圈,空嚼,磨牙,仰臥,繼而后肢麻痹,前肢爬行,四肢作游泳狀或昏迷不醒等等。部分病豬出現多發性關節炎、關節腫大。最急性者幾小時或一、二天內死亡,病程達3-5天者,有部分小豬在頭、頸、背等部位出現水腫,指壓凹陷。如不及時治療,病死率很高。
亞急性和慢性:可由急性型轉化而來,也可以亞急性或慢性型初發。多見于流行后期或老疫區的散發病例。其突出特征是病情緩和,流行緩慢,病程長久(可達1個月以上),發育遲緩。病豬的臨床表現形式多樣,如關節炎、淋巴結膿腫、心內膜炎、乳房炎等。關節炎時可見病豬一肢或多肢、一個或多個關節腫脹,患肢表面凹凸不平,跛行、步態變形或不能站立。淋巴結膿腫以頜下淋巴結腫、硬、熱、疼,從棗大小至柿子大小不等,外觀呈圓形隆起,可不同程度地影響采食、咀嚼、吞咽、呼吸等功能。時間較長時化膿灶可自行成熟破潰,排出膿汁后逐漸自愈,病程一般1個月左右,較少引起死亡,但病豬生長發育受阻。
病理變化 急性敗血型表現為血液凝固不良,皮下、黏膜、漿膜出血,鼻腔、喉頭及氣管黏膜充血,內有大量氣泡。肺充血腫脹。全身淋巴結腫脹、出血。心包有淡黃色積液,心風膜出血。脾腫大、出血,色暗紅或藍紫。腎腫大、出血。胃及小腸黏膜充血、出血。漿膜腔、關節腔有維生素性滲出物。腦膜充血或出血。腦膜腦炎型主要表現腦膜充血、出血甚至溢血,個別腦膜下積液,腦組織切面有點狀出血,其他病變與急性敗血型相同。慢性病例可見關節腔內有黃色膠凍樣或纖維素性、膿性滲出物,淋巴結膿腫。有些病例心瓣膜上有菜花樣贅生物。
診斷 由于癥狀、病變較復雜、臨床診斷有一定困難,因此本病主要依靠實驗室診斷。
涂片鏡檢 取病豬的肝、脾、肺、血液、淋巴液等作涂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成對、單個、短鏈偶見數十個長鏈的球菌。但成對排列的往往占多數,應注意與雙球菌和兩極著色的巴氏桿菌相區別。
防制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毒,豬只出現外傷及時進行外科處理,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制度,嚴格執行檢疫隔離制度以及淘汰帶菌母豬等措施對預防本病的發生都有重要作用。
該病流行的豬場可用菌苗進行預防目前國內有豬鏈球菌弱毒苗和滅活苗。每頭豬不論大小均皮下注射弱毒苗1頭份或口服2億個活菌,免疫后7天產生保護力,保護期半年。滅活苗則不論大小豬均肌肉或皮下注射5ml,注射后2周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半年。
發病豬只應嚴格隔離和消毒,發病早期可用大劑量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土霉素及磺胺類藥加抗菌增效劑進行治療;必要時進行外科處理和對癥治療;病豬的尸體和外科處理物進行嚴格的銷毀處理有利于盡快控制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