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尼日利亞《衛報》報道,尼政府高度重視本地稻米業發展,期望通過“后向一體化”政策及相關扶持措施的實施,提高本地稻米的生產加工能力,減少對進口稻米依賴。具體措施包括:稻米進口稅率平均由30%最高提高至80%;向投資稻米生產加工企業提供低息貸款支持;為保障市場供應,向有稻米加工能力的企業提供稻米進口關稅配額。但在實際執行中,依然面臨以下三大難題困擾:
一是稻米走私問題難以杜絕。據業內人士分析,2014年,通過貝寧等鄰國走私進入尼境內的稻米雖然下降,但仍然達150萬噸,造成尼政府稅收損失近200億奈位。據美國農業部分析,從貝寧進口通關便利、關稅較低,進口稻米價格較尼便宜75%以上,價差很大。
二是配額管理未能有效引導企業加大對本國稻米的生產加工。依執行條例,政府向獲得貸款支持并有加工能力的企業分配稻米進口關稅配額,但查驗28家獲得配額企業,只有16家具備稻米加工能力,其余12家企業并無加工能力,涉嫌非法倒賣稻米配額。
三是政府嚴重低估稻米供需缺口,導致進口關稅配額發放不足。尼農業部依據生產計劃,認定尼國內稻米供需缺口為150萬噸,據此向‘符合資質’的企業發放了130萬噸關稅進口配額。而相關資料顯示,2014年,尼實際稻米供需缺口在270萬噸以上,由此進一步加劇稻米進口成本差異,助長稻米走私與倒賣配額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