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位于縣開發區(惠民街道)楓南村的櫻桃紅了農家小院,院內果蔬飄香。很難想象在眼前這一片田園風光的院子曾經竟是一大片豬棚。
小院主人陶勇杰曾是楓南村里有名的養殖大戶。2004年,陶勇杰和妻子徐曉妃從上海來到楓南養豬。“從麗水老家出來后,我們就一直在上海養鴨,到嘉善后就開始養豬了。”就這樣,最多的時候,陶勇杰的豬棚面積有3000多平方米,年出欄量近2000頭。“這一片原來有很多養豬戶,臟亂是不用說了,糞水四處流,夏天走進來根本站不住腳。”說起往昔的生活環境,陶勇杰皺著眉頭直搖頭。
2013年4月,全省大力推進“三改一拆”工作。“既然早晚要拆,還不如早點拆掉。”當年7月,陶勇杰率先拆掉了自家豬棚。因為原先養豬還有些空地,陶勇杰跟著老鄉試種了3畝櫻桃樹,后來,索性轉型一共種了7畝地的櫻桃樹。
櫻桃是熟了,可由于周邊環境還未全部改善,鮮有人來,陶勇杰的櫻桃還未等來采摘顧客,就全都爛在了地里。“雖然轉型初期并沒有迎來收獲,但是既然我們選擇了這條路,就一定要走下去。我相信,等這里環境變好了,知名度有了,生意自然就會來的。”夫妻倆一邊照顧著櫻桃樹,一邊也認識到了問題。“櫻桃成熟快,采摘期短,不易運輸也不耐儲藏,如果拿出去賣是賣不高價格的,但是不去賣可能就全掉落,爛在地里了。”吃過虧的陶勇杰和徐曉妃想出了農家樂與采摘游相結合的點子。
去年,周圍的豬棚全拆了,陶勇杰的櫻桃紅了農家小院也開張了。櫻桃成熟季,陶勇杰的農家小院迎來了大豐收。來自上海、杭州的客人把整個小院擠得滿滿當當,20來天的采摘期里的收入近20萬元。到后來,甚至櫻桃都不夠采摘了。“原本只想拆了豬棚,環境會變好,沒想到,告別豬棚之后,迎來了滿院子的水果香。生活在這里,日子過得閑適又美好。”陶勇杰感嘆。
但是如果只有櫻桃,一年也只能做一兩個月生意。望著眼前一大片承包田,陶勇杰又摸索著搭起了大棚,種下了草莓苗和火龍果。“草莓是試種的,就一個棚,這樣能讓采摘的顧客有更多選擇,也能延長采摘期,多做幾個月生意。”在夫妻倆的細心呵護下,一畝多地的大棚草莓也紅了。如今,每周末都有很多客人前來采摘。“現在來這里采摘的主要還是上海客人,周末帶著孩子、朋友一起來采草莓,吃頓農家飯。”
陶勇杰帶著記者來到火龍果大棚,地上都是徐曉妃種的各種蔬菜。“我們在櫻桃園里養了一些雞鴨、大棚地里種了一些蔬菜,客人想吃頓農家菜的話,隨時就有,很方便。IMEI現在都是手機下單預約來采摘的。”說話間,陶勇杰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了下周末的預約,他說,微信營銷是妻子徐曉妃的功勞。他們會在微信上及時發布果園的各類采摘信息,以吸引游客前來。
現在,陶勇杰共流轉了30多畝土地,今年計劃擴大面積種植櫻桃、草莓、火龍果等多種水果。“我有了現在的規模,再用不同品種的水果采摘來形成特色,保持四季鮮果采摘不間斷。”他還神秘地告訴記者,今年會引進本地見不到的新品種水果,苗已經訂好了,希望能做出知名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