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凌晨3時30分,湖北長江天鵝洲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網箱內一頭長江江豚順利分娩,這是在長江水域網箱內養殖的長江江豚首次成功繁殖。為了小江豚健康成長,至少半年后,工作人員才會對其起水體檢,獲知它的性別、體重、身長等基本情況。
江豚媽媽叫“娥娥”,現約10歲。它是2008年從天鵝洲長江故道里移入網箱生活的一頭雌性江豚,一同移入的還有雄性江豚天天。娥娥曾經分別在2013和2014年兩次懷孕,但是由于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最終流產。
去年5月11日,保護區通過血清孕酮等科學檢測,判斷“娥娥”再次懷孕。為了確保此次妊娠成功,在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員的指導下,天鵝洲保護區采取了包括營養調配、水溫調節、水質改善等多項安全措施,精心照顧這位“準媽媽”。
本月22日凌晨,值班觀察人員通過監控發現幼豚尾鰭露出,之后娥娥的行為比較穩定,還緩慢游動到觀察人員面前長時間停留。經歷了2小時10分鐘的努力,3時30分,娥娥一次深潛水后,幼豚躍出水面,呼吸了第一口新鮮空氣,宣告順利出生。隨后娥娥浮出水面,深深地出了一口長氣。
工作人員介紹,初為母親的娥娥頗有母愛,在幼豚出生僅僅2分鐘后不顧生產劇痛,就開始緊緊貼著自己的寶貝游動。這只幼豚對周邊環境非常陌生,聲吶系統還不完善,方向感差,在網箱中橫沖直撞。娥娥卻像一個非常有耐性的媽媽,不停用身體快速阻擋沖向網衣的幼豚,并用頭將幼豚溫柔托起,幫助它正常游動、呼吸。一個小時后,幼豚的游泳能力趨于正常,游泳速度也漸漸慢下來,緊跟媽媽左右,不再撞網。
23日早晨8時30分,觀察人員清晰地觀察到娥娥在水面給幼豚哺乳。據天鵝洲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母豚和幼豚行為正常,母豚進食良好,親子關系更加緊密,幼豚呼吸清脆有力,游動正常。
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郝玉江博士介紹,至此,娥娥和她的江豚寶寶已成功度過了分娩、撫幼、哺乳三個關鍵期,幼豚會逐漸強壯,生存能力會逐漸增強。不過,幼豚出生后一周左右,還將面臨一次特殊的考驗——現有的表皮會起泡脫落,即所謂的“蛻皮”,如果水質不好,幼豚可能面臨皮膚感染的風險。3個月后,幼豚可能開始對小魚感興趣,也將面臨消化系統營養轉變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