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生態魚’肉質好、味道鮮、營養價值高,雖然價格要稍貴一點,但是很受消費者的青睞。”近日,一位來自南京的客商告訴記者,他這幾個月幾乎每天都會到溧陽市南渡鎮特種水產養殖場來,專程購買這兒的綠色“生態魚”,“幾千斤魚運回去,2個小時左右就會被搶購一空。”
“我們的魚沒有柴油味,口感極好,所以深受市場喜愛,常常供不應求。”提起自家養的魚,蔣德清信心十足。據其介紹,“生態魚”的養殖是只投喂草、小麥和菜籽餅等綠色飼料,這樣既能夠保證魚的肉質細嫩,同時又不會讓水受到污染。除此之外,蔣德清還特地聘請了北京大北農科技生物公司的技術人員閔銳前來進行指導,以科學的生物技術手段來提高魚體抗病能力,同時有效降低水體污染。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問題,青睞綠色、生態食品。“我走生態養殖路,就是要讓大家吃得健康、吃出品位。”蔣德清說,8年前,他在親戚的建議下將自己承包的20畝稻田改成了養魚田。起初,知道“生態魚”的人很少,再加上養殖成本較高,收益一直不理想。但是金子總會發光,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品嘗到“生態魚”,了解了“生態魚”。一傳十,十傳百,獲得良好口碑之后,蔣德清終于打開了市場。
盡管蔣德清承包的魚塘面積每年都在擴大,但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量,追求更大的產量,2012年冬天,他又以平均每畝每年1000元的價格承包了南渡鎮福新村的300畝承包田,用以“生態魚”的養殖。該村村干部董建榮告訴記者,蔣德清每年需交給村里30.8萬元,村里會將這筆錢用于村內公益事業建設,如公路建設、公共基礎設施修繕等。“多虧了他,壯大了我們農村的集體經濟,造福了我們村的村民。”
目前,蔣德清承包的魚塘面積達410畝,年產量為60萬斤,年利潤約50萬元。下一步,他打算組織周圍20多家普通養殖戶成立養殖合作社,不僅向他們傳授先進的養殖技術,還提供供銷服務,在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同時滿足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