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曲堤鎮以彎曲的黃河大堤得名,黃河水養育出了勤勞善良的曲堤人,也灌溉出了蓬勃發展的曲堤農業。深秋十月走進曲堤,沿220國道一路北行,放眼道路兩旁皆是微風掀起的金色“稻浪”,空氣中也彌漫著黃河大米香甜的氣息。
近年來,曲堤鎮積極推動傳統糧食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在南部沿黃河地帶水稻種植區推進“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水稻種植效率、種植戶收益和黃河大米品質節節攀高。
“原來忙三天,現在只要一小時”
在曲堤鎮郭紙村,合作社的聯合收割機只用30分鐘就完成了1畝水稻的收割,而在以前,這種效率簡直不敢想象。還未加入合作社的一名村民一邊忙著手頭的活一邊表示:“有合作社管理,省力又省心,明年說什么我也要加入。”
一名村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用人工收割的話,要經歷收割、晾曬捆把、脫粒三道工序,1畝水稻要3個人工。按當前每天150元人工費算,1畝地可以省下人工費近400元。人工收割損耗比較大,而且容易受天氣影響,合作社自己的收割機不僅小心仔細,還把水稻運到馬路邊上,給農戶省了不少力。”
以前散戶耕作時,種植戶需要在水田里插秧、噴灑農藥、除草、收割等,而成立合作社后,統一機械化管理,收割時間的縮短讓水稻可以延長5-7天的生長期,水稻能夠有充分的時間灌漿。經科學管理,合作社內水稻平均畝產在600公斤以上,產量比普通種植戶高100公斤。
“土地入股+分紅” 社員坐享高收益
“我們年輕人還能一輩子拴在土地上嗎,有了合作社,干啥都不怕……”作為合作社最年輕的社員,20多歲的村民劉利像大多數社員一樣,把土地入股后就當起了甩手掌柜,跑到濟南市區過起了都市生活。
與絕大部分合作社相同,曲堤鎮天豐水稻種植合作社統一為社員提供水稻種植、育秧、插秧、病蟲害防治以及水稻收割等全程服務。“社員們都有空閑時間用來干點小買賣或者外出打工。除了入股的500元土地流轉金,年底我們都還有不菲的分紅。年紀大的什么都不干就有高收益。”一名社員介紹。
“稻香不怕巷子深” 苗株栽下大米已售出
“黃河大米本來就以曲堤和稍門的最出名。在10年前我們曲堤種植黃河大米的比比皆是。但是水稻種起來麻煩,賣起來更麻煩,掙不著錢,現在愿意種的越來越少。”在曲堤鎮鞠家村,提起種了一輩子的水稻,70多歲的張大爺打開了話匣子。
對于水稻種植,鞠家村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生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由于耕作復雜、人力成本上升以及銷售渠道的不通暢,想吃黃河大米的買不到,愿種黃河大米的賣不出去,沒有能夠讓老百姓致富。種植水稻的越來越少,作為黃河大米的主產地之一,2014年曲堤鎮水稻種植面積只有4000畝左右。”
“合作社+農戶模式的推廣,讓我們水稻種植戶看到了方向。通過整合資源,拓寬了黃河大米的銷路,今年剛育秧時就有好幾個客戶主動與我們聯系。依托合作社統一選取的優質種苗,科學管理、做好品牌,就不愁賣不出去。”曲堤鎮天豐水稻合作社負責人郭其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