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定對1997年購買“愛心橘”之事記憶猶新。
那時,因為盲目擴大單一種植面積,寧波市不少橘農的柑橘“豐產不豐收”,大量積壓賣不出去,甚至爛在地頭,橘農們欲哭無淚,不得不以每斤1元賤賣。在政府部門的發動和媒體的推動下,全社會掀起了一場購買“愛心橘”的熱潮,不論是社區、企業單位,還是機關事業單位,人人參與,你10斤我20斤,解決了橘農們的一時之難。此后,我市又發生過一次大規模購買“愛心橘”之事。
就在第一次“愛心橘”之事發酵后,一場關于農產品為何頻遭滯銷的討論也由此展開,有識之士指出,購買“愛心橘”不是長久之計,次數一多,會帶來負面效應。
包括柑橘在內的農產品滯銷,原因其實很多,比如農戶市場意識不強,導致銷售網絡單一;比如栽培面積不大,造成生產成本過高;比如政府部門缺乏服務引導……但大眾化的老品種,長期缺乏改良,不適合現代人的口味了,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
可喜的是,寧波市林業部門、廣大橘農看到了這一點,不斷求索,栽培出了象山“紅美人”、寧海“由良”等品質口感都很好的柑橘新品種,不但解決了銷路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增收”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農產品的銷路問題已經慢慢開始不成問題;農戶也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通過專業合作社的形式搞聯合了,規模化生產,促使成本下降。現在主要的問題還是農產品的品質問題。品質好,即使賣價高,也有人愛。以柑橘為例,味甜皮薄的臺灣蜜橘,市場上每斤要賣18元至20元,銷量還不錯;象山“紅美人”每個賣出了20元的高價,前來購買訂貨的市民客商還絡繹不絕;這些年,賣相難看的“丑八怪”也獲得了許多人的青睞,價格甚至賣到10多元一斤。消費者消費有層次,有人喜歡“下里巴人”,有人喜歡“陽春白雪”,只有改良農產品品質,改善農產品結構,才能不斷滿足市場需求。
希望通過對農產品不斷改良,讓農戶“豐產不豐收”的尷尬現象不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