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冬青、紅葉石楠……雖已入冬,但走入位于慈溪市觀海衛鎮的寧波綠興養殖場,千余株樹木透著濃濃綠意,這里就像是一個被綠色包圍的“兔子王國”。
“綠興”是寧波市首家通過省“美麗生態牧場”創建驗收的養殖場,獺兔存欄最高時5萬只,公司采取智能化管理,一鍵式操作可完成飼料自動飼喂和糞便清理,不僅使養殖生產過程真正達到零污染、零排放,而且在收集排泄物的同時,將糞便與尿液分離,大大提高了獺兔排泄物的開發利用,形成了一個“養殖-污染物處理-有機肥+沼液-果蔬和牧草-飼養”的內部生態循環體系。
“綠興”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革新,走出了一條生態養殖、綠色發展的路子。他們還打造了“兔文化創意園”,探索牧業、種植業和休閑產業融合之路。
“五水共治”開展以來,寧波市著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產業結構、科技創新和管理方式等的轉型升級,一批像“綠興”這樣的“種養結合、循環利用、達標排放”的美麗生態農業企業正呼之欲出。
近些年,寧波市推進農業水環境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及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肥藥雙控減量增效工程,著力形成產業布局生態、資源利用高效、生產全程清潔、環境持續優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養殖業是農業面源污染中的“重污區”,污染整治難達標,污水排放不規范,把養殖場一次次推上 “風口浪尖”。2013年以來,寧波市全面推進畜禽養殖場政策性關拆、生態化治理,共關停拆遷畜禽養殖場4625家,一大批處于禁養區范圍和不能達標排放的“低小散亂差”養殖場被勒令關停,有畜牧業的區縣(市)均建立區縣(市)、鄉鎮、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三級網格化巡查機制。
畜牧業綠色生態發展風生水起,水禽養殖業也實現美麗“轉身”。市畜牧獸醫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寧波市將加快推進存欄1500羽以上水禽養殖場的擴面整治,涉及水禽場472家,計劃今年年底完成這項任務。
在市畜牧獸醫局指導下,象山、鎮海等地探索出“水禽岸養”模式,將原本飼養在河道、池塘、水庫里的白鵝、鴨子等水禽“喬遷”到陸地,利用小水池、噴淋等方法為水禽提供飲水及梳理羽毛等用水,并通過建立糞污處理系統,避免養殖糞污對水源水質造成污染,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水禽岸養”加上科技元素的注入,使象山水禽養殖業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效益“雙贏”。截至今年7月份,象山縣推廣浙東白鵝、蛋鴨等水禽岸養近25萬羽,其中浙東白鵝種鵝岸養比例達到90%。與傳統養殖比較,“水禽岸養”每天可減少50噸糞便、250噸污水排入水域,可使象山縣60多處河道、池塘、水庫免受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