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客戶60斤,陜西西安客戶100斤,銀川一客戶定購30斤。”臨近春節,彭陽縣草廟鄉祁治軍飼養的野豬肉賣火了,電話預約的、微信購買的,讓他忙得不亦樂乎。祁治軍這種養殖場建在深山中走特色養殖的模式,不僅圓了自己的創業夢,而且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43歲的祁治軍家住草廟鄉劉塬村,這里山大溝深、土地貧瘠,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飯,外出務工成了一些人的選擇。1990年,年僅16歲的祁治軍外出打拼。在石嘴山下井挖過煤,在固原搬過磚,在銀川干過水電暖工程。最終,靠著勤勞與誠信,祁治軍漸漸在大城市站穩了腳跟,手頭有了積蓄。
然而,故土情難舍,加之行業競爭越來越大,正在祁治軍思考下一步打算時,一條關于野豬養殖的新聞啟發了他,老家的植被覆蓋率高、氣候條件好,正適合養殖野豬。說干就干,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年底,祁治軍流轉土地3760畝,種植苜蓿、玉米等,籌資50萬元建起了劉塬村生態野豬養殖基地,先期購買了20頭母豬2頭種豬。2016年3月又引進40頭豬仔,采取“圈養+散放”相結合的方式養殖。
“幾孔閑置的窯洞是野豬‘休息室’,房前屋后幾千畝林地是它們的‘運動場’。”祁治軍笑著說,因為劉塬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把野豬放養到山上,讓它們自由覓食,保證了野豬肉的品質和口感。“野豬雖然比家豬好養,但也絲毫不能馬虎。野豬野性大,喜歡亂跑,那就升高圈墻、加固圈門;野豬是雜食動物,玉米、苜蓿是主食……”一年下來,什么時候喂食、什么時候防疫檢查,祁治軍已經心中有數。為保證銷路,他又在銀川一家農貿市場設立了野豬肉銷售專柜,并與多家經銷商簽訂了購銷協議。同時,祁治軍還在網上開設電商銷售平臺。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年底,祁治軍養殖的野豬存欄量增加到200頭。年前,40頭野豬陸續出欄了,電話預約、網上定購的不斷,野豬肉一上市就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每公斤80元,每頭豬收入4000多元,純收入15萬元。”祁治軍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現在交通和通訊都很方便,很多顧客都是通過電話或網絡預約,宰殺好后真空包裝再托運到城里,商品豬銷往北京、江蘇、陜西西安等地。
如今,祁治軍已掌握了一整套產、供、銷信息資源,野豬養殖正步入正軌。“年初,我們已與北京親民農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年銷售3000頭野豬的購銷協議,并建起了700平方米的標準化豬舍。”談起未來,祁治軍信心百倍,他打算帶動更多群眾發展特色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