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畜禽養殖總量不斷上升,每年產生的畜禽糞便高達38億多噸,然而有效處理率卻不到60%。如何提高我國畜禽糞污的機械化處理水平?近日,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農業部設施農業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李保明。
畜禽糞污機械化處理有哪些好處?李保明打了個比方,“就像人在霧霾天容易生病一樣,畜禽生活在不干凈的環境里,也容易生病。畜禽糞污機械化處理可以保證養殖場每天及時清糞,這樣不僅空氣變得清新,還有利于減少疫病傳播。”
據了解,我國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與利用技術主要有“種養結合”“清潔回用”“達標排放”“集中處理”這4種模式,而要實現這4種模式全都離不開裝備的支撐,李保明認為:“畜禽糞污機械化處理一定是方向,當今從事養殖業的人員在減少,更何況是做一名清糞工,即使工資開得很高,也很少有人愿意在那種環境下工作。”
畜禽糞污機械化處理涉及到不同的畜禽可能會有所差異,但從環節來說,都可分為4個環節:收集環節、運輸環節、處理環節以及施用環節。雖然不同的環節需要不同的裝備,但它們都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機器的可靠性是最大的問題,和國外相比差距較大。現在,國產裝備雖然每一個環節都起步了,但由于起步較晚,差距明顯;此外,各環節間都存在工藝和設備不配套的情況。”李保明介紹。
李保明進一步說明了各環節存在的問題。
收集環節的主要裝備問題是刮糞板,相對于豬和牛的糞污,雞的糞污中由于尿液較少,比較容易用傳送帶直接收集處理,而且國內技術也已基本達標、裝備做得也不錯;而豬、牛糞污收集處理由于對設備要求高,發展還不那么盡如人意。他坦言,當前這兩種設備主要依靠進口,可靠性雖然高,但價格也高。國產的刮糞板也能用,但容易壞,而且舍內氣味大,維修比較困難。還有就是,不同畜禽的清糞方式雖然各有差異,但還存在清糞工藝和設備不配套的情況,很多設備不符合畜禽舍內的工藝要求。
運輸環節缺乏專用運輸車,糞污運輸要求運輸車的密閉性一定要好,保證糞污不會散落。“然而,現在好多運輸車都是改造的,比較粗糙,有些國內企業也去仿制國外的產品,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李保明認為。
處理環節關乎糞污處理后的質量和品質。李保明認為,處理環節缺乏除臭設備,這個跟國外相比差距最大;干濕分離機國內做的雖然比較早,產品也相對成熟,但和國外產品比較,質量以及可靠性還差很多。
談到糞肥施用環節,李保明介紹,在這一環節,目前我國使用的基本是進口設備,但從國外引進的設備不一定符合我國農業生產的具體情況。引進的撒肥車多是采用拋灑的方式,這種施肥方式容易導致施肥不均勻,施多的地方會燒苗,施少了又起不到效果。而在國外,多數已采用注入式的施肥方式,這樣既能保證施肥均勻,同時也提升了機手駕駛的舒適感。
對此,要如何追趕呢?李保明建議,首先是下大力氣提升裝備水平可靠性,然后促進清糞工藝與養殖設備的結合。當然,政策也很關鍵,需要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促進種養結合,讓設備更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