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小小的腦袋,圓圓的眼睛,一身黑中透亮的絨毛,一見到有人來,這個有點高貴氣質的“小精靈”,便在籠舍上下竄跳,尖利的爪子死死地抓住鐵絲網嗅個不停。
談起自己的養貂經歷,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樓底鎮西羊市村“養貂能人”趙建國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今年62歲趙建國,已有10年的養貂經驗,從剛開始60只到現如今2000多只,期間經歷了許多次起起落落,不少和他一起養貂的人早已轉了行,但是他卻始終情有獨鐘,如今已成為西羊市村的養貂大戶。
俗話說的好,“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養貂利潤高,但風險也大,對養殖技術的要求也高。趙建國是個膽大心細的人,聊起養殖訣竅,趙建國滔滔不絕,“母貂體重控制在2.3斤是最合適繁殖下代的。其次就是把好飼料關,養貂是個細致活兒,事事都得操心,尤其是喂食,更不能馬虎!”趙建國介紹說,每次進料一定要嚴格把關,豬肝、雞肝、小雜魚都是要新鮮的。同時,夏季是幼貂生長的關鍵時期,又是犬瘟熱和腸炎高發流行季節,這時候,就要及時注射犬瘟熱和腸炎疫苗,才能保證幼貂的成活率。“養貂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嚴格把關,只有你把它伺候好了,它就會給你換來大把的鈔票。”
村里的貂銷路怎樣?都銷到什么地方?說起這個問題,趙建國告訴筆者,“我們村的貂很有名,每年到了冬季,來自北京、山東肅寧等地的客商直接把車開進了村里,村民們就坐在家中等客戶上門。“我們的貂皮還出口到歐洲、俄羅斯呢。”
“我能走上致富路,多虧了鎮政府。鎮政府在技術和銷路上可真幫了不少忙。”趙建國感慨地說。樓底鎮踐行群眾路線,為更好地幫助村民增收致富,該鎮從政策、技術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引導,每年都邀請技術人員對村民進行技術培訓,舉辦養貂技術培訓班,還多次邀請外地專家來村講課,讓村民更科學的養貂。
談到今后的打算,趙建國說道,為了提高養貂生產水平,生產優質的貂皮,他打算引進一些新品種,如美國短毛黑,針絨毛色更黑,針毛較短而更加平齊光亮,來加大市場競爭力,提高養貂經濟效益。同時,趙建國希望縣里有關部門能夠在資金上多多給予支持,并能組織養貂戶外出參觀、考察、學習,帶動更多的養貂戶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