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在墊江縣太平鎮松花村九組的生豬養殖場看到,豬場負責人鄧平正忙指揮工人將肥豬裝車,準備運往主城市場,現場一派忙碌。
“到年底了,生豬銷售特別旺,這批是年初養的300頭,現在全部可以銷售了。”鄧平說,豬場能經營得如此順利,出欄的豬能賣得這么好,這都歸功于“全封閉”的養殖方式,不但確保了豬場安全,也養出了健康豬。
鄧平回憶,10年前,他下崗后接手了這個瀕臨倒閉的養豬場,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發展生豬養殖。由于在飼養過程中,豬吃的都是粗糧,肉質好,他飼養的生豬頗受豬販子青睞,養豬場也越建越大。可讓他苦惱的是,露天養的豬易感染疫病,他就琢磨著如何隔絕外界干擾。就在他還未實施這一“隔絕”計劃時,養豬場便遭遇了藍耳病侵襲。經幾天幾夜的治理,疾病才得到控制,但還是損失了近60頭生豬。
這次疫病襲擊讓鄧平意識到,“隔絕”計劃必須馬上實施。“一次能僥幸闖過,那兩次、三次呢?改變養殖方式才是最好的方法。”鄧平說,在所有疾病的傳播介質中,人員的出入是最關鍵的。
于是,鄧平就在養豬場周圍建起了圍墻,只留一個房間作為出入口,還在豬場大門及豬圈門前設消毒區,嚴格控制人員出入。若想進入養豬場,必須經過消毒并在飼養人員的帶領下才能入內。起初村民都覺得很怪,不理解。
鄧平說,他實行的是全封閉式管理,以保證豬場清潔衛生。為保證豬肉的品質,他還借鑒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在飼料、飼養管理等環節嚴格把關,豬場變得更正規了。此后,豬場從未發生一起因外界傳染引起的疫病,存活率達100%,生豬質量也比其他養豬場好。
如今,鄧平的養豬場面積擴大到1200平方米,年出欄生豬300余頭,年收入達60多萬元。下一步,他還打算將他的管理經驗與村民分享,讓大家通過養豬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