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人種的洋芋多了賣不出去,就放到地窖里等到開春后再拉到市場上去賣。有時候,洋芋價格不好,一些人干脆丟在地里,連挖都不挖了。因為,就算是把地里的洋芋全賣出去了,除去人工費和運輸費還要自己倒貼,辛苦一年下來,掙不了幾個錢。”
這是興海縣唐乃亥鄉上村村委會主任鮑守云的一番話。多年來,這個地處黃河沿岸的小村子自然條件優越,氣溫適宜,適合農作物生長。全村240戶,1065人,擁有耕地1553畝。然而,不可預知的市場因素,使得老百姓的種植收益沒有達到最佳的效益。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2011年村子里成立了泰力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統一耕種、施肥、收割的全機械化管理模式,以政府引導為核心,以培養新型技術人才為本質,以帶領周邊群眾共同致富為最終目標的戰略方針,引領鄉親們走共同致富的路子。
“今年,我們的合作社種植馬鈴薯1000畝,畝產量約42000公斤,純收入220萬元,畝均純收益2200元,比其他作物小麥、油菜等庫存增收1600元,總增收160萬元,人均增收1500元。最主要的是,村子里有了加工洋芋粉條和淀粉的設備,規避了所有的市場風險,現在老百姓再也不用害怕地里的東西變不成錢了。”鮑守云說。
原來,由興海縣政府部門幫扶的機械設備,大大降低了市場不確定因素給村民帶來的損失。即使今年的洋芋沒有市場價格也不用擔心,把洋芋拉到村子里的加工廠,最后制作成淀粉,再也不用擔心銷路問題。
我們在采訪中見到了村民景占興,他用手扶拖拉機將一袋袋洋芋運送到了加工廠。他告訴我們,種植洋芋比種植油菜、小麥的收益高,村里人很多就種洋芋。可大家都種了洋芋后,市場上供大于求,價格就不好了,出現了賣不出去的情況。現在有了機械設備,加工成淀粉或者粉條,保存時間長不說,收益還非常可觀。今年,他種植一畝多土豆,收成頗豐,大土豆收入5000元,小土豆也有1000元的收入了。
上村黨支部書記白永庭告訴我們,他們合作社統一收購品相較差的小土豆,讓村民有更多的收益,制作淀粉時產生的殘渣還可以用來做成飼料。下一步,他們打算在興海縣成立一兩家洋芋粉條和淀粉直銷店,并且加大生產規模,吸收周邊村子里的洋芋農產品,讓農民種地不吃虧。他說:“豁出一輩子,干好一件事,我盼望身邊的農民都捧上‘金蛋蛋’,日子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