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有他,要不我也沒辦法養這么多鴨。”與記者聊天時,電白區陳村鎮登步村農民劉暢說,他從1986年開始利用村里的灘涂養蛋鴨,經過多年發展已達3萬多只,現在是買車蓋房、生活滋潤。
劉暢感謝的人是廣東正紅鴨蛋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錢。多年來該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生產,包括以“保底價”收購鴨農的鴨蛋,帶動當地一大批農民成為致富能手,也連續10年被評為省扶貧農業龍頭企業。
在張錢的努力下,其公司的電白蛋鴨養殖于1986年榮獲廣東省“星火計劃”特優產品獎、國家科委成果獎,發展至今成為了電白的一大農業龍頭產業。目前該公司已發展鴨農近4000戶,養殖蛋鴨肉鴨近200萬只。
初嘗成功
張錢小時候家里很窮,10多歲的時候在姑媽家“打工”――幫忙養鴨。他也是在那時學會了各種養鴨的“土辦法”,為將來搞“生態養殖”打下了堅實基礎。“要喂鴨吃什么,有病了用什么中草藥,都是那時候學的。”張錢說。
成年之后,張錢隨著當年電白人外出打工的傳統,到廣西、海南做起了“泥水佬”。可做了沒幾年,他覺得干這個不太適合他,于是回家鄉旦場開起了“大排檔”。
在開“大排檔”的過程中,張錢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論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到旦場吃東西一定會點鴨蛋這個菜。甚至還有外地人問他還有沒有多余的鴨蛋,他要打包回去。“旦場紅心鴨蛋曾經在明朝就為貢品,但沒想到現在還這么有名。”于是他開始構思要做鴨蛋產業。
上世紀80年代初,張錢沿著我國東南沿海走了一遍,發現電白的蛋鴨養殖很有競爭力。于是,他在市農業、科技等部門的幫助下,并得到了華南農業大學包世增教授的支持,干起了蛋鴨養殖,并于1986年榮獲廣東省“星火計劃”特優產品獎、國家科委成果獎。
此時的電白蛋鴨養殖,實現了漂亮的起飛。
小有成就
張錢剛起步的時候,合作伙伴只有6戶,共1萬多只蛋鴨。但他沒有妄自菲薄,認真地找著銷路,認真地為養殖戶解決生產上的困難。也正是他的這份認真的勁頭,逐漸在周邊形成了一定的名氣,與他合作的養殖戶越來越多。
陳志昌是80年代初從浙江來的老養殖戶,在水東鎮寨頭村養了1萬只蛋鴨。但他發現在電白養鴨是容易,可自己找不到銷路鴨蛋賣不出去。于是他找到了張錢,希望合作。合作后,他似乎養多少的蛋鴨也不愁賣,現在蛋鴨已經養到2萬只。
在1998年初注冊“正紅牌”紅心鴨蛋商標后,張錢1999年組織公司參加了由省團委舉辦的首屆廣東省青年三高農業博覽會。會議期間,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親臨該公司展位視察,并提出要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生產,走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的期望。“這是對我們的肯定與鼓勵。”張錢當時十分欣喜,知道自己的路子走對了。
張錢還聘請了華中科技大學和湖北畜牧研究所工程師到公司任技術指導,并開發出運用高溫蒸煮、微波殺菌、真空隔氧等的現代加工工藝。公司于2004年獲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稱號;2007年“正紅牌”產品獲得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成為當時全省干制蛋類唯一一家“qs認證”企業,并于同年承擔了省級《天然海涂鴨蛋安全健康養殖與保鮮加工技術開發》項目的實施。
正紅公司還于2001年制定了國內第一部鴨蛋行業標準,對鴨蛋生產甚至規范到了分子級別。直到2004年,國家才對鴨蛋生產進行國標規范,出臺相關標準。
因禍得福
可張錢本來蒸蒸日上的鴨蛋產業,卻在2006年11月中旬的一場變故中,差點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當時部分媒體披露,一種產自河北的“紅心鴨蛋”含有致癌物質蘇丹紅4號。隨后,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衛生部等均下發了查處“紅心鴨蛋”的緊急通知……
當年11月20日,廣東省農業廳通報全省檢測結果,紅心鴨蛋主產區廣州、茂名、江門、陽江所產紅心鴨蛋皆未檢出蘇丹紅4號殘留。“這反倒成為了好事,真金不怕火煉嘛。”張錢說,蘇丹紅事件打擊了不法商家,規范了市場和經營,某種程度上對正規廠家而言是一件好事。
“正名”之后的電白紅心鴨蛋產業繼續紅火,張錢也在不斷尋求合作擴大經營。2013年6月,珠海雙到扶貧項目與他合作,在博賀鎮鹽井頭村建設了1000多畝優質紅心蛋鴨養殖基地。
“看到了發展壯大的希望。”博賀鎮鹽井頭村村民陳友與正紅公司合作了多年,在公司幫助下目前在該基地中養了2萬只蛋鴨,年收入頗豐。“別小看一只蛋鴨每天只有差不多3毛錢的利潤,但數量一大就很可觀。”陳友說起賺錢的事就樂得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