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當養蜂產業蒸蒸日上的時候,蕭山方面和陳昌卓在發展前景上產生分歧:蕭山方面希望做一些房地產等貿易產業,但陳昌卓還是希望做養蜂的老本行。最終,雙方鬧到“分家”的地步,陳昌卓帶著600多箱蜂和一臺農用汽車繼續自己的養蜂事業。
一波三折!養蜂人的艱難創業路
雖然蕭山方面撤走了技術員,但此時善于學習的陳昌卓自己已經變成了“技術員”,并且還培養出了自己的技術骨干,養蜂事業仍在進一步擴大。
當時,已到不惑之年的陳昌卓仍不滿足于現狀,想要繼續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品質。
1990年,為了獲得蜂產品的檢測、加工技術和設備,陳昌卓通過上海市荔灣區科委牽線,自己坐火車到上海,與上海市中南制藥設備有限公司和上海市中南涂料有限公司洽談,由上海兩方出設備、技術和技術人員,他出養蜂場、蜂產品生產場地,共同組建“海南省瓊山卓津蜂業開發有限公司”。1991年3月,上海方面設備和技術人員到瓊進行設備安裝與人員培訓。為了養蜂,陳昌卓全家搬出去另外租房住,利用自家的房屋做廠房。
然而,事業再次遇到危機。1991年底,設備剛安裝試產完畢,一個夾層鍋由于安全閥壓力原因,發生爆裂。上海方面提出回去找原因換設備,結果再沒有人來。后來他到上海,對方提出上海浦東大建設在即,公司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上海,海南的事由陳昌卓自己處理,設備及所投入的東西全部送紿他。
合作伙伴又撤出了,留在陳昌卓面前的是一個龐大的蜂場和剛剛“認識”的設備儀器,他頓時感到“壓力山大”。此時,陳昌卓在內心作出了自己的分析:雖然有壓力,但他仍有改革開放的“天時”、海南生態環境的“地利”,剩下的只是“人和”的問題,他下定決心,再大的因難也要克服,一定要將這個利國利民的甜蜜事業進行到底!
為了做好自己的“甜蜜事業”,陳昌卓夜以繼日的苦心鉆研,短時間內又拉起了一支隊伍,他組織人員進行科技攻關,堅守質量至上的理念,最終將“卓津”的品牌做出影響力。
壯心不已!老蜂農的創業之路仍在繼續
“‘卓津’這個品牌包含了我和我兒子的名字,我把家族的名譽都放在品牌里了,就一定要把品質做好,不然敗壞的是我整個家族的名譽。”陳昌卓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昌卓的“甜蜜產業”在1993年迎來了轉折點。
這一年,第33屆世界養蜂大會和國際蜂業博覽會在北京召開,因為產品品質卓越,卓津蜂蜜作為海南省養蜂屆的代表參會。通過與3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蜂業界朋友交流后,陳昌卓更加堅定了筑造自己“蜜蜂王國”的決心。
通過這次大會,陳昌卓意識到養蜂產業的巨大前景,讓他擁有了“國際視野”。回來后的陳昌卓繼續全身心投入到養蜂事業中,由于對事業的執著拼搏,1997年他開發出野蜂巢蜜產品,2000年他開發出了水溶蜂膠產品。
2001年,第六屆國際蜂療保健品博覽會在韓國召開,“卓津品牌”一炮打響,一舉斬獲兩個金獎和一個銀獎,一下子讓這個海南品牌蜚聲國際。當年,卓津蜂產品還被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評為名牌產品。這些榮譽也讓陳昌卓成為了養蜂界的“名人”。
在此期間,陳昌卓先后接待了加拿大、美國、英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養蜂學者、蜂業愛好者和游客。
目前,陳昌卓一手創辦的海南卓津蜂業有限公司,已經發展得有聲有色。公司現有員工85名,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管理人員、技術顧問13名(研究員二名、副研究員一名、博導一名、派往英國曼特斯特大學深造的研究生一名)。企業經營采取“公司+農戶”的生產方式運作,目前與7個農民養蜂專業合作社聯營,共擁有生產蜂群9620多群(中華蜜蜂1830群、意大利蜂7790多群),年生產蜂產品480多噸,年產值1500多萬元。
在自己發展的同時,陳昌卓沒有忘記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
近年來,陳昌卓為秀英區和全省各地農民開辦養蜂技術培訓班35期,學員1760多人次。同時,為海口市林業局的林下養蜂產業供應中蜂種苗9000多群;意大利蜂種苗2311群;蜂箱10000多個;搖蜜機、噴煙器、移蟲針和各種養蜂用具、蜂藥共計20000多件。
在先進的養蜂科學技術推動下,秀英區的養蜂產業得到了飛躍發展。蜂群總數從2009年前的4600多群發展到了20520多群,蜂業年總收入達5000多萬元(包括蜂產品加工)。蜂群總數比2009年增加了五倍多;蜂業總產值增加近17倍;養蜂農民新增收入1270多萬元;平均每戶農民新增收入14000多元。
“我現在還要再繼續打造我的‘蜜蜂王國’。”日前,已年近七旬的陳昌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仍有著一個“創業夢”,那就是打造自己的“蜜蜂王國”——一個集養蜂培訓示范、蜜蜂文化博覽、產品加工和旅游購物為一體的農業生產觀光園。
“現在規劃已經有了,我們正在實施,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個‘蜜蜂王國’就可以跟大家見面!”陳昌卓信心滿滿的說。
現在,年近七旬的陳昌卓仍然帶著他那顆“年輕”的心走在創業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