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白橋鎮中白村7、8組交界處的山溝里,有十幾個水塘沿小河而建,延綿近千米。這些水塘看似和魚塘沒什么區別,但仔細一看又大不一樣。每個塘四周栽種了幾叢長勢良好的茭白,塘中間還留有一個長滿雜草的小島。
“這些水塘是我養殖龍蝦的,茭白和小島是給龍蝦產卵和休息的。”水塘主人倪青俊向記者道出了這些水塘的秘密,并講起他養殖龍蝦的經歷。
蝦子和妻子,他選擇了蝦子
2013年4月的一天,白橋鎮中白村7組村民倪青俊家傳出激烈的爭吵聲,原來是倪青俊夫妻為養殖龍蝦的事情爭了起來,這已不是他們第一次為這事鬧矛盾了。
“打工打得好好的,硬要回來養蝦子,我看你是腦殼出了毛病,要是虧了我們這些年就白干了。”妻子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前些年她和倪青俊一直在江蘇打工,兩人每月工資加起來近萬元,可倪青俊放著好工作不干,偏要跑回家養龍蝦,難怪她氣不打一處來。
“總不能在外打一輩子工噻,早遲還不是要回來的,趁現在年輕干點事業有什么不好。”倪青俊也不示弱,因為他認識一個養蝦人,并學到了養殖技術,對自己養蝦充滿信心。
“我不可能看你白白糟蹋錢!我和龍蝦你自己選!”妻子給倪青俊下了最后“通牒”,甚至以離婚相威脅。倪青俊只能沉默著蹲在一旁,不停地抽著煙。
經過幾天的思想斗爭,倪青俊最終下定了決心,趁妻子不備拿出存折,將他倆打工多年攢下的40多萬元全部取出承包土地修建蝦塘。
看到丈夫一意孤行,妻子二話不說收拾好行李就回江蘇廠里打工去了,讓倪青俊一個人在家折騰。
“她出去后幾個月都沒有打一個電話。”提及往事,倪青俊告訴記者,雖然創業之初要做的事情很多,妻子在這個時候走了,事事都得靠他一人忙上忙下,但他一點都不埋怨,因為妻子也是為了這個家好。
堅持與放棄,他選擇了堅持
盡心費力地建好蝦塘,滿懷信心地灑下蝦苗,在倪青俊精心養殖下,龍蝦一天天長大,轉眼到了2014年8月,龍蝦也到了成熟銷售的時間了。就在他暗自高興,準備把龍蝦賣了接妻子回來的時候,一場大暴雨卻不期而至。
2014年9月1日,我縣多地遭受大暴雨襲擊,倪青俊的蝦塘也沒能幸免。短短幾個小時,洪水淹沒了蝦塘,沖垮了蝦塘堤壩,眼看著就快變成錢的龍蝦被水沖走,倪青俊一屁股坐在泥水中傻眼了。
“沒想到暴雨那么急,把8個蝦塘全沖垮了。”倪青俊說,一年的心血白費了,他還損失了20多萬元。妻子得知這個消息后,怕他想不開,立馬趕回家勸他一起外出打工。
“不是我技術有問題,像這種天災是沒有辦法的。”倪青俊沒有被擊倒,而是說服妻子,花錢修好蝦塘,用剩下為數不多的龍蝦進行繁殖,又開始新一輪養殖。
改變喂養方式,他的蝦賣到海南
8月15日上午,雖然天氣很熱,但倪青俊還是開著他的面包車,拉著幾百斤包裝好的龍蝦向萬州飛機場趕去,他要把這批龍蝦空運發到海南。
“由于去年受了災,今年我的主要任務是育苗。”倪青俊說,龍蝦繁殖能力強,加上他養殖得當,今年仍然賣了3000多斤,收入7萬多元。
“你的龍蝦還賣到海南去?”記者有些不敢相信,以盛產海鮮聞名的海南會向倪青俊購買龍蝦。
“千真萬確,我養的龍蝦主要銷往海南和四川綿陽。”倪青俊說,把龍蝦賣到海南,他以前也是沒有想到的,這還得從受災后他改變了養殖方式說起。
原來去年洪災后,倪青俊資金周轉十分緊張,為了節約成本,他不得不放棄使用專用飼料,改用玉米粉和煮熟的紅薯、洋芋、南瓜配成飼料喂養,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用我自配的飼料喂養龍蝦,比以前成本要節省一半以上。”倪青俊有些得意地說,更重要的是這樣養出的龍蝦生長周期要多一個多月,所以肉質更加緊實細膩,營養更加豐富。
“由于我養的龍蝦質量好,加上鎮農業服務中心通過網站幫我一宣傳,找我買蝦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倪青俊說,下半年他不準備賣了,要養著多繁育一些蝦苗。今年雖然只賣了7萬多元,還沒有收回投資的零頭,但讓他對養蝦充滿了信心。
“還過一段時間我就要外出打工去了。”倪青俊說,冬天龍蝦不會生病,可以把蝦塘交給家里老人幫著看管一下,等明年開春回來賣蝦就行了。
養蝦有喜也有憂,他期盼放開手腳干下去
農業生產靠天吃飯風險大,而養殖業的風險更大。對于倪青俊來說,如何規避養殖過程中的風險,化解養殖過程中的困難,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讓我高興的是,政府現在越來越重視農業了,對我們發展特色養殖十分支持。”倪青俊說,去年他的養殖場被評為縣級家庭農場,還得到了一筆獎勵。現在政府又將投一筆錢,對去年被沖毀的蝦塘堤壩進行加固處理,另外還想盡各種辦法幫他打開銷路。
“雖然有這么多好消息,但也還有不少困難。”倪青俊告訴記者,去年他的龍蝦是因為受災才遭受了損失,所以他特別希望能讓龍蝦養殖加入農業保險,但現在的保險只保家魚養殖,不保龍蝦養殖。同時他想把規模再擴大一倍,還需要四五十萬元的資金,可用蝦塘做抵押根本貸不到款。他希望政府能在這些方面出臺一些政策,化解融資難的問題,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讓他能更放開手腳大刀闊斧地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