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目前擁有300只羊,116頭生產母牛,110頭存欄肉牛和70余頭小牛犢,每年獲利40余萬元;他被養殖戶推舉為團場群發養羊專業合作社的社長;被兵團評為自主創業典型示范戶。他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一二八團三連職工王志剛。
王志剛今年46歲。1993年,他的兒子出生了,那時,一家三口僅靠夫妻倆每人每月60元人民幣的工資生活,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點,王志剛嘗試過承包土地、跑運輸等工作,期間經歷了種種不同程度的虧損。特別是1996年8月份快要拾棉花的時侯,一場大風加上連續幾天的低溫,使他年底一下子就虧損了4萬多塊錢。在隨后的幾年里,他種植的棉花,年年單產都不高,于是王志剛就和愛人商量發展養殖業。
2001年,王志剛買了46只羊,在團部周圍的荒地、地邊及戈壁灘上放牧,這一干就是6年。這期間,王志剛的養殖路也很曲折。他說,2005年那年,羊的價格波動很大,3只小羊羔才能換一袋35塊錢的面粉。他也曾有過想要放棄的念頭,是在妻子李春輝的鼓勵和支持下,才硬是挺了過來。2007年,羊的價格回暖了,他飼養的母羊的存欄數也發展到當初的好幾倍,僅賣育肥羊羔就足夠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開支了。嘗到了甜頭,王志剛發展養殖業的積極性更是日益高漲。
2008年,由于團場職工積極開荒種田、土地整合,王志剛能放牧的地方越來越少,于是,他減少了羊的存欄數,購買了24頭母牛和70頭育肥牛犢進行圈養。為了把牛羊養得膘肥體壯,賣個好價錢。王志剛閑暇時經常購買和翻閱養殖方面的書,學習科學養牛養羊知識,并根據牛羊的習性特點,科學喂草、飲水、清掃圈舍、疾病預防。遇到養殖困難或不懂的地方就主動請教獸醫站的技術人員。
王志剛在飼養中邊學習邊積累經驗。多年來,他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牛羊養殖“秘笈”:羊吃草喜歡細一點的,就把那軟一點的草讓羊先吃,然后把羊吃剩下的草再粉碎后摻到棉殼里,再拌上一點料用來喂牛。王志剛說:“冬天,我給牛喂包谷磣子、油渣和青儲,有時還摻一部分棉殼。合理喂養,既節約了不少成本,也保證了牛羊吃得好,育肥快。”
到2010年,王志剛不僅更新了牛的品種,擴大了養殖規模,就連牛圈也由磚木結構升級為彩鋼結構。王志剛介紹說,他引進的黑白花、西蒙塔爾、新疆褐牛等優良品種奶牛,好飼養,奶量大、肉質好,市場價格也高。
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如今,王志剛的牛場就像一個家庭農場。養殖區已達到1780平方米,養殖繁育母牛300多頭,母羊280多頭,他還建立了一個能容納230噸的青儲窖。他養殖育肥牛和別人不一樣的是,全靠自繁自育,人工授精,降低了市場風險。去年他僅靠養殖就實現經濟純收入達50多萬元。
王志剛富了,可他不忘連隊、鄰里。僅去年一年,他就拿出9萬元幫助連隊的5戶困難職工發展養殖業,并義務提供養殖技術指導。
2013年,一二八團成立了群發養羊專業合作社,在7連建成了集繁育、育肥為一體的良種羊養殖基地。王志剛被養殖戶推選為養殖協會的理事長,合作社的社長。
說起創業歷程和成功經驗,王志剛說:“天上掉不下餡餅。能有今天,靠的是堅持,勤勞和鉆研。”這些,王志剛都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對于未來的展望,王志剛希望一二八團的群發養羊合作社將來能擁有一個自己的叫得響的品牌。
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回報往往是沉甸甸的,王志剛就是這樣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一條多種養殖的致富之路。我們祝愿王志剛的養殖道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