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水質經過檢測是發展生態養魚的理想水域,一年下來掙得多的人家收入有20萬元,少的也有7、8萬元。”苗族村民韋小全一邊給魚投放飼料一邊對記者說。
韋小全一家世代居住在貴州大山里的長順縣敦操鄉黃花寨。這個苗族聚居的村寨四面環山,青山綠水,但交通閉塞,通往鄉鎮的道路長期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人均耕地不足1畝。“過去一年到頭靠土里刨食,許多人家生活貧困。”韋小全說。
2008年,當地政府決定在黃花寨附近的一條河上修建水電站,包括韋小全一家5口在內,全寨幾十戶人家作為移民搬到了縣城。“搬出來后的生活是方便了,但不少村民由于缺少勞動技能,很難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經濟上缺乏來源。”韋小全說。
“這一現象引起政府部門的注意。”敦操鄉黨委書記陳勇對記者說,為幫助黃花寨移民戶盡快脫貧增收,縣移民局和鄉政府一直在為他們尋找就業的渠道。2014年,黃花寨水電站建設筑起了水壩,過去的小河變成了蓄水1.78億立方米的水庫,庫區綿延18公里,形成了良好的生態養魚水域。
鄉政府動員并支持11戶苗族村民到黃花寨庫區發展冷水魚養殖,40多歲的韋小全和妻子帶頭積極響應。
“剛開始養魚的時候魚苗貴、成本高,壓力大,于是政府幫助這11戶人家向銀行貸了款,之后又提供政府補助和聯系銷路,大伙最終賺了錢。”韋小全說。
記者近日來到庫區采訪,站在110米高的黃花寨水電站大壩上看到,冷水魚養殖的網箱錯落有致的分布在水面上,一條條小船來往穿梭,庫邊不時晃動垂釣者的身影,景色迷人。
“瞄準城里人餐桌,目前庫區一共養了400箱左右20余萬尾魚,有草魚、江團、鱘魚等,由于無公害、品質好,市場銷售渠道穩定,2014年養的魚已全部賣完,養魚戶都賺到了錢。”韋小全說,他一家的養魚年收入達到20萬元。
“見到了效益,大伙正打算進一步擴大養魚規模。”韋小全說,隨著水電站建設改善了交通條件,現在每逢周末和節假日,都會有很多城里人開車來庫區游玩、釣魚,為客人提供食宿的漁家樂和家庭農場應運而生,苗家人的生活正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