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縣大同鎮北同村農民閆仁20年前來到蘭州創業,蔬菜批發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生意做大的他,回鄉再創業,在村里種起了蒜苗,帶動村民逐步告別小麥、胡麻等傳統糧食作物的種植,開始種效益較高的蒜苗等經濟作物。
人勤春來早,田間農事忙。3月18日,還不到農歷的春分節氣,大同鎮北同村的村民已經開始在地里忙著種蒜苗了,其中指揮大家栽種的是一個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就是北同村的“能人”閆仁。1989年,閆仁離開村子到蘭州創業。初到蘭州,閆仁在菜市場打工,閆仁的人生從此與蔬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給別人打工,到擺攤位賣菜,再到蔬菜批發,閆仁的生意逐漸做大。
開始做蔬菜批發生意時,閆仁和其他人一樣,什么菜賺錢就批發什么,商場如戰場,瞬息萬變,稍不留神,就會輸得一敗涂地。隨后閆仁發現這種跟風的做法不可取,與其做多樣,不如精一樣。閆仁認為,蘭州牛肉面里蒜苗是必不可少的,西北人對蒜苗可謂情有獨鐘,再加之自己就特別喜歡吃蒜苗,于是閆仁給自己做了精準定位:以批發蒜苗為主。每年,閆仁收購蒜苗從天水開始,經定西、武威,一直到張掖。
多年來,閆仁在外奔波生意,每次回村里,看著一些村民還在自家的地里種著低效益的小麥和胡麻,收入不高,日子過得比較困難,作為從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人,閆仁心里感覺很不是滋味。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他決定改變自己,同時改變村里人的現狀。
2013年10月的一天,在古浪收蒜苗時,一些種植戶估計蒜苗不久后會漲價,便不再挖地里的蒜苗。閆仁注意到將有降雪,于是他提高收購價格,在大雪到來之前搶拉了幾車,而留在地里的蒜苗全被雪埋住了,種植戶因此損失慘重。通過這件事,閆仁意識到,如果蒜苗是自己的,或者是訂單蒜苗,那么這個事情就不會發生。如果在那個地方有個收購點,挖出的蒜苗集中存貯,也不會發生蒜苗凍壞的事。閆仁心想,如果要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就要把握收購主動權,創新做法。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閆仁想到了自己的優勢和最熟悉的永登北同村。
作為一個蔬菜收購批發商,閆仁有一般種植戶沒有的優勢。一般種植戶能掌控的是盡可能地把菜種好,至于賣到哪里,賣什么價格,自己說了不算。而閆仁掌控一定范圍內蒜苗的走向和定價,這就意味著閆仁具有一定的終端市場掌控能力。
從蔬菜批發到蔬菜種植,從外出創業到回鄉再創業。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村民時,很多人都搖頭:“祖祖輩輩都沒種過蒜苗,能種成不?”面對這種情況,閆仁沒有氣餒,他決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給鄉親們看。不信東風喚不回。2015年閆仁在租來的20畝地里種上蒜苗,周圍是鄰居們種的小麥、胡麻,在大家關注的目光里,綠油油的蒜苗長到了1米高,一畝蒜苗的收入超過了1萬元,與之相鄰的小麥則一畝不足千元。事實勝于雄辯,鄉親們由此投來佩服艷羨的目光。今年,在閆仁的的帶動下,北同村村民紛紛種蔬菜,目前僅蒜苗的面積就達到了100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