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好‘土疙瘩’、致富沒‘麻達’”這是在環縣甜水鎮狼兒灘村村民中流傳的一句話。“土疙瘩”,指的則是村民白金才種的洋芋。
今年45歲的白金才種過莊稼,當過小工,但未能改變家里貧困狀況。2008年兄弟三人分家后,兩兄弟外出務工,把所有耕地全都委托給了白金才一人。看著大面積的土地即將撂荒,白金才覺得可惜,便產生了種洋芋的念頭。
第一年的50畝洋芋,收入1萬多元,買了一輛摩托車,這是他成家后置辦的第一件“值錢”的家當。
2009年,嘗到了甜頭的白金才,將周邊一些外出務工群眾的200多畝撂荒土地流轉過來繼續種植洋芋,收入近5萬元。后來白金才發現,陜北、寧夏等一些地方,人家洋芋畝均收入都比自家的高很多。是種子的問題、技術的問題,還是方式的問題?多次取經后,他從種子選擇、種植技術、田間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進。2011年,他又流轉了一千多畝土地。可是,那年遇上了少見的大旱,當年虧損3萬多元。
但白金才并沒有失去信心。2012年,他借鑒起壟種植法,又通過各種途徑籌集資金30萬元,購買挖、種、旋、耕配置齊全的大型拖拉機一臺,種了一千多畝洋芋。一年下來,他的心血和努力沒有白費,年底產洋芋近千噸,凈收入超過20萬元。
2013年秋,白金才認識到,一家一戶種洋芋成不了規模,技術、銷售也成不了體系,于是決定成立環縣金才種植專業合作社,動員村里群眾入社種植洋芋,在自己發展洋芋的同時,也要讓全村群眾都嘗到種植洋芋的甜頭。村民史學武就是合作社成員之一,2014年加入合作社,每年除了自家土地的收入之外,合作社分紅5000元。同村的26戶村民將土地通過入股的形式租給了合作社,和白金才一起種植洋芋。
為了實行全程機械化操作,白金才又添置了旋耕機、洋芋收獲機、播種機等30多萬元的機械,并新建了一座350平方米的洋芋庫。
目前,金才合作社的洋芋種植規模穩定在1500畝左右。白金才還同商家達成協議,商家投資脫毒種薯,收獲后產品交給該商家。“今年,我個人計劃再多種500畝,帶動更多的群眾加入合作社。”白金才說,“只要種好‘土疙瘩’,致富保證沒‘麻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