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泥鰍肥美。3月9日上午,來安縣水口鎮西王村前郢村民組農民王濤雙手捧著剛從自家塘里撈上來的活蹦亂跳、吐著腥沫的泥鰍,臉上樂開了花。“別看這小小的泥鰍,這陣子我一天能捕撈3000斤,賣到4萬元錢呢!”大塑料盆里成百上千條泥鰍不停翻騰,仿佛在為眼前的豐收景象躍動著、歡慶著。
30歲不到的王濤已是鎮上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2009年,剛滿20歲的王濤退伍回家后,便立志要走出小山村到上海大都市里闖出一番天地。2014年,手機生意做得如火如荼的王濤偶然結識了一名從事泥鰍養殖的臺灣人,在交流中,被稱作“水中人參”的泥鰍以其較高的營養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深深吸引了王濤,在這位貴人的相助下,王濤去了上海農科院專門學習泥鰍養殖技術。2015年,在上海拼搏了6年后,王濤帶著掘到的人生“第一桶金”,義無反顧地回到來安水口鎮老家開啟了返鄉創業之路。
踏上創業路,任何艱難都無法阻擋。家里人一開始不贊同:“已經在外掙了幾百萬元,足夠一輩子用了,何必再折騰?”王濤卻不這么想,“我還年輕,還需要繼續奮斗,不能就這么坐吃山空安安穩穩一輩子了。”在他看來,奮斗,才是青春最耀眼的底色。然而,在西王村養泥鰍有些不現實,村里沒有大面積的水塘,只有一個個小山丘。“愚公尚能移動大山,我為何不能挖丘造塘?”就這樣,王濤憑著一股不到黃河不死心的韌勁和拼勁,硬是用挖掘機把山丘變成了水塘。地挖好、路鋪好、辦公房建好、電線電纜架好……基礎設施完工后,王濤注冊的滁州市蕖之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也正式掛牌,從大棚里孵化好的泥鰍苗開始灑向各個泥塘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下來,承包的300畝水塘里能產泥鰍20多萬斤,每斤十幾元,除去地租、人員開支、養殖成本等,一年純收入可達六七十萬元。”王濤欣喜地介紹道。
致富不忘鄉鄰。回村創業近兩年,王濤帶動西王村20多戶村民加入,給村民提供泥鰍苗、養殖技術、養殖維護、銷售渠道等一條龍養殖服務。在他的帶動下,還成立了生態養殖農場,吸引了外村外地的農民自發考察、自愿加入養殖隊伍。南譙區黃泥崗鎮村民付明星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只管提供水塘、購買泥鰍苗,其他的不用我煩心,王濤給我統一技術指導,為我統一銷售配送。今年我準備搞個20畝水塘,跟著王濤后頭干!”作為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王濤說:“只要思路對、人勤快,在農村創業照樣可以大顯身手、大有作為,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通過產業脫貧讓父老鄉親富起來、生活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