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群中,樸實無華,簡單清爽的短發,總是精神百倍地穿梭于位于菏澤鄆城縣的牡丹種植基地。當費心科與你擦肩而過的時候,你不由得總想駐足去了解他,了解他種植油用牡丹致富的故事。
油用牡丹成“致富花”
走進鄆城縣武安鎮馬屯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費心科在種植基地內忙碌的身影。連片的油用牡丹青翠欲滴,牡丹田間還套種著花生、毛豆等農作物。和許多油料作物一樣,油用牡丹的種子可制取食用油,屬木本堅果食用油,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費心科是遠近聞名的油用牡丹種植大戶,是十里八村大家都交口稱贊的能人。在掌握種植技術的前提下,規模化油用牡丹田種植,憑借良好的培育種植技術及產品質量,積累了大量穩定客戶,在國內花卉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關于油用牡丹田的發展前景,費心科告訴大眾網記者:酒香不怕巷子深,做出來好東西不怕銷售不出去。
埋下頭撲下身,學習中歷練成長
一次偶然的機會,費心科了解到油用牡丹發展空間巨大,對照本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后,費心科發現馬屯村非常適宜牡丹種植,便暗下決心,要敢為人先,靠“油用牡丹”走出一條特色農業發展路。他多次到河南洛陽、安徽亳州等油用牡丹種植基地,考察油用牡丹的用途、市場前景、種植效益、種植技術、間作模式、產品加工等信息。
一開始,費心科的事業并非一帆風順。牡丹9月-10月栽植,第三年才結果。費心科告訴大眾網記者:“栽下苗后兩三年掙不到一分錢,覺得不劃算。”不過,面對困難,費心科沒有氣餒,經過多方求證,發現立體種植的模式能解決這個問題。于是,他決定對牡丹田實行間作套種,立體式開發。由于油用牡丹喜陰,不耐高溫,遇到高溫容易枯死,所以,他在牡丹苗的行間套種綠化木高桿作物,并在牡丹苗行間套種大豆、毛豆等農作物,既有利于牡丹生長,又破解了前3年單種牡丹沒收入的難題。
扶持政策進田頭,種植戶喜心頭
近年來,國內油用牡丹產業的蓬勃發展,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習近平、李克強、汪洋等中央領導先后對發展油用牡丹產業做出了重要批示,將發展油用牡丹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國家林業局將菏澤市列為全國油用牡丹生產基地試點區,由于油用牡丹產業蘊含的豐富商機和發展潛力,得到了菏澤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落實《山東省牡丹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積極推廣油用牡丹項目。
國家對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日益重視,為油用牡丹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目前,費心科油用牡丹田種植規模已達4500畝,成為魯西南地區乃至全國油用牡丹種植最早、長勢最好、技術最先進的種植基地。
憑激情展所長,牡丹套種路上佳績連連
2008年,費心科成立了鄆城縣陽光花卉有限公司,經過9年發展,現已成為注冊資本2200萬元,評估總資產達4.56億元的由山東省財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農科院重點扶持的一家民營農業高新技術企業。2012年,國家鼓勵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在菏澤市、鄆城縣兩級牡丹產業辦的指導下,費心科開始種植油用牡丹,截至現在,油用牡丹種植面積達4500余畝。
2016年,費心科創辦的鄆城縣陽光花卉有限公司成功在齊魯股權交易中心科技板掛牌。
費心科告訴大眾網記者,不簡單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不平凡就是反復把平凡的事做好。像費心科一樣,油用牡丹基地的建設,引領了菏澤新興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他們在油用牡丹田架起了“致富金橋”。
滿腔熱情助鄉親
“一個人富了不是富,大家富了才是富”。這是費心科的心愿,也是費心科努力的方向。費心科不僅僅是一名致富帶頭人,還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好人’。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種植基地的土地都是從村民手里流轉過來的,然后聘請當地村民到基地工作,平均每年可解決1000余人的就業問題。
“比自個兒種地強”,這是鄆城縣武安鎮馬屯村村民徐福斌的切身體會,目前擔任油用牡丹基地北區管理人員。談到費心科,徐福斌告訴大眾網記者,“在我們這里沒有老板和員工之說,有的時候我們還指使老費干活。
在村民眼中,費心科是菏澤發展牡丹產業的積極踐行者,是一個有責任感的農家致富帶頭人,是當之無愧的“好人”,帶領村民在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