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創業花做媒,不忘鄉親好口碑……”一首打油詩傳頌的是鎮平縣回創之星李國勝引花入鄉、反哺鄉親致富的故事。
1964年3月,李國勝出生于鎮平縣高丘鎮。經過多年打拼,李國勝于2015年決定將發展牡丹經濟的思路帶回家鄉。
經過考察,李國勝決定將項目引入玉都街道肖營村。肖營村是國家重點扶貧村,也是土地貧瘠的丘陵區,以往村民都將希望寄托在外出務工上。李國勝選擇在貧瘠的丘陵地上創業,樹立一個回歸土地、擁抱土地的榜樣。
牡丹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一旦種上,可以二三十年不換茬,收益期可達30年左右,而且牡丹根系保土保水效果顯著,對提高肖營村的土質有良性循環的作用。
2016年10月,李國勝在肖營村成立了鎮平聯郡生態農綜開發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觀賞牡丹、油用牡丹的培育、種植等工作。現已投資1000余萬元,種植油用牡丹和觀賞牡丹1200余畝,育苗100余畝,已初步形成生態種植和旅游觀光規模。
建園之初,李國勝特別邀請河南農業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因地制宜的觀光設計,環繞式布局觀賞牡丹種植園、油用牡丹種植園、良種苗圃培植園、軟籽石榴采摘園和精品花卉園。除牡丹外,多矩陣種植廣玉蘭、紫玉蘭、白玉蘭、紫薇、獨稈月季、櫻花、紅葉石楠等園林觀景樹木1萬多棵,確保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同時,創新嘗試林木、牡丹和果蔬按照“高低結合”的林下經濟模式進行播種,最終達到經濟活躍、觀賞最佳、采摘自助的共生共榮效果。
公司通過校企合作來補齊科技育花、護花等技術短板。李國勝先后帶領公司與河南科技大學牡丹學院簽訂教學實習基地協議、與河南林業職業學院簽訂科技合作協議,致力于產學研的融合開發,同時計劃建設100畝牡丹實驗基地,讓科研擁有堅實陣地。
“辦好一個朝陽產業,富足一方貧困群眾。”李國勝牢記企業的責任與擔當,他探索出“公司項目領路、農戶多元參與”的模式,與農戶建立可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去年以來,流轉了農民貧瘠撂荒的土地2000余畝,兌付土地租金100余萬元,直接帶動附近100余名群眾家門口務工,人均月收入1500多元,貧困戶到戶增收項目年分紅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