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源鄉是宜黃縣最偏遠的鄉鎮,全鄉不足1萬人口,通往鄉鎮的道路僅有一條九曲十八彎的羊腸小道,山里的人出來難,山外的人不愿進。一次偶然的機會,家住南源鄉的占國印在廣播中聽到關于食用菌的介紹:“菌類食品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味道鮮美,未來將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經濟效益。”這段話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開啟了一條勤勞致富的自強之路。
宜黃人種的竹蓀菇是在2006年從福建引進的,當時竹蓀菇在宜黃還是個新鮮物種,種植的人不多,技術還不是很成熟。但在占國印的眼中,這卻是一個發家致富的機會。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2010年春節剛過,認定目標的占國印在宜黃縣二都鎮承包了7畝土地,開始了他堅持至今的事業——種植竹蓀菇。
種植竹蓀菇從承包土地到采收完成,周期近10個月,整地、拌料、鋪竹屑等一系列工序繁瑣且技術性強,占國印剛開始對這些一竅不通,為了能種植成功,他跟著有經驗的菇農一起干活,虛心求教之后再回自家地里實踐。就這樣,靠著一點一滴學來的技術,第一年就賺到了5萬元。之后的幾年,他不斷擴大種植面積。
2016年下半年,積累了一定經驗的占國印創辦了宏亮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承包了120畝土地種植竹蓀菇,并搞起了菌棒制作。但由于初嘗新事物,成本估算嚴重不足,攤子鋪的很大,后續資金跟不上了。恰巧,宜黃縣正大力扶持特色產業的發展,縣就業局創貸中心對竹蓀菇菇農大開“綠色通道”。通過創貸“綠色通道”,他很快就申請到了40萬元的貼息貸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年底,他的60萬袋竹蓀菇菌棒銷售一空,回收成本85萬元,且竹蓀菇的行情持續走好。初嘗甜頭的占國印興奮地說道:“真的感謝1212的優惠政策,現在竹蓀菇行情好啊,今年還要擴大規模,制作100萬袋菌棒。”
目前,全縣所有的菇農里,南源鄉人占大半,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展特色農業,走上了致富快車道。據悉,全縣目前共扶持菇農230戶,發放貼息貸款1510萬元,直接帶動792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