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孝昌縣王店鎮鎮區8公里的藕塘村姚家港,有一處新建的養豬場,這是藕塘村貧困戶黃亞舟脫貧的產業。每天清晨時分,他都會來豬場,喂豬、打掃衛生,雖然辛苦卻很充實。
1998年,黃亞舟從部隊退伍回來,在村里面打點零工過日子,日子過得艱難。再婚后老婆又生了一個孩子,家里共有三個孩子,負擔很大。2014年,經過村民的民主評議,黃亞舟被確定為貧困戶,可以享受一些扶貧政策。“村里像我這樣的貧困戶有50戶,如果僅僅一味依賴國家的政策,‘僧多粥少’,而且老婆身體也不好,家里也需要人照顧,我一個人打工要養活一家人,生活真是舉步維艱。”
面對現實,黃亞舟白天出去做工,間隙時間種地翻土、栽秧打谷。盡管辛苦勞作,一家人的生活溫飽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剛出生的孩子因為沒有奶粉吃餓得哇哇大哭。單純的依靠打小工和等著扶貧政策遠遠不能解決他家的困難。當時正值豬肉市場行情好,加上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大力宣傳發展產業脫貧的好政策,2014年,黃亞舟決心在家建豬場養豬。
本錢從哪里來?黃亞舟向親戚朋友借到2萬元,戰友們贊助4萬元,豬場終于建起來了。一開始,他買了10頭母豬和1頭公豬喂養。但是很快新的問題出現了,飼料喂養成本較高,再加上防疫不及時等,豬病的病、死的死,一個月下來只剩下兩頭。他不但血本無歸還欠了一屁股債。
村黨支部書記黃軍舟獲悉后,和駐村工作隊一起到黃亞舟的豬場了解情況,并請畜牧局的專家為黃亞舟提供專業的指導,重新規劃豬場的管理,幫助申請自主創業小額信貸10萬元。“有了這筆錢,我又進了40頭豬仔,再加上專業的喂養方法及管理,很快我的豬場就見了成效,3個月后,首次出欄了10頭豬。”黃亞舟說。
養豬成功了,可行情又不好了。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主動聯系鎮上的餐館打開銷路。“我一直堅持誠信經營,每頭豬都用心喂養,病豬、死豬從來不賣給別人?,F在養豬場總收入可以達到10萬余元,每年可以出欄200頭豬,債務還清了,全家人的吃穿不愁了,孩子們上學也不用擔心了。”黃亞舟欣慰地說。
脫貧致富,不忘感恩。黃亞舟表示:“當初我開豬場的時候,鄉親們也幫了不少忙,所以豬場需要幫工時,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村里的貧困戶。”黃桂舟家兩個孩子都在讀書,他自己也沒有什么手藝,一家人生活很困難。黃亞舟把他請到豬場幫忙,平時打掃一下衛生,喂喂豬,一個月給他1800元工資。
2015年10月,黃亞舟在經過村擬名單、群眾評議、個人簽字等6個環節后,通過自身努力正式脫貧。在全體村民代表會上,黃亞舟作為脫貧致富典型在會上“現身說法”。他說:“感謝現在這么好的政策,但脫貧還是要靠自己。國家政策是好,但是如果自己不勞動,那就是坐吃山空。我們要在國家政策幫助下,自力更生發展脫貧。”
會場內的陣陣掌聲,讓黃亞舟覺得開心、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