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上園鎮現代化養豬豬舍
“今天晚上降溫,多燒點兒煤,把豬舍燒熱乎了。”
“一會把豬圈的糞掃一下,太臟了,豬容易生病”
順著這個聲音望去,看到了一個皮膚略黑、中等個子、穿著藍色工作服的老人,看到記者后,他笑著走了過來……記者知道,這位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養豬能人——“老王”。
說起“老王”,其實是附近村民對他的稱呼,他叫王憲海,已經65歲了,原來是龍城區動監所所長,退休后,在家閑不住的他也想靠著自己的“手藝”做一番“大事”,搞點養殖業,還自己給動物看病,省去了雇人的成本。退休后,在家養過土雞,后因風險大,不掙錢等原因,賣掉了手里剩余的雞。又經過多方考察,在上園鎮開始了他的養豬事業。
而現在,站在養豬場里,看著一棟棟的高大豬舍,放眼望去,干凈潔凈的地面,寬敞明亮的豬舍,豬仔在圈里無憂無慮的跑著,很難想象豬舍都變得這么“豪華”了。
說起豬舍,老王打開了話匣子,講述了豬舍的建造經過。2013年,當地政府幫他選好豬舍的地址,進行了“三通一平”(即:通水,通電,通路,場平),并打了一眼大口水井。之后,老王建造了2棟豬舍,為了保證室內溫度恒定,對豬舍內全部鋪設地熱,夏天采用水簾的降溫方式。除此之外,還修建了除糞設施、蓄糞池、消毒室等基礎設施,經過幾個月的忙碌,占地面積達6000平方米的北票市上園鎮多生元生豬養殖場落地建成。
在養殖前,與溫氏養豬簽訂了收購協議,當豬達到一定重量后,就可以出欄,賣給溫氏養豬。由于剛養殖,沒有實際養殖經驗,只養了900多頭。自從養豬以后,在老王的生活里就沒有了假日、沒有了年節,一年365天幾乎都是在養殖場度過。幾乎每天都是半夜睡覺,凌晨四點多起床,去檢查豬的健康狀況以及豬舍的溫度,然后和工人們一起給豬配料、拌料等等,等這一切都忙完,需要三四個小時呢,就是這樣的作息時間,他一干就是四年多,也終于讓養殖的規模逐漸擴大。
“就是這么細心,有一次還是把我嚇壞了,將近上百頭的豬發燒,不吃食,我就整天的在豬圈里待了四天,觀察它們的病情,給他們配藥,終于給它們治好了。”老王心有余悸地說道
隨著養豬規模的擴大,老王將豬舍擴建成了5棟,每棟可養殖生豬500余頭,現在共養殖2000多頭豬了。隨著養殖數量的增加,難題又來了,這么多的豬糞、廢水怎么處理呢,污染實在是太嚴重了。
為了增加廢物再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耗資50余萬元修建了三級沉淀池。使排出的污水經過三次處理、沉淀,達到了循環再利用。讓污水變成了清水,給附近的農戶灌溉農田;而廢渣轉換成了生物肥料,以30元每平方米的價格被附近的大棚和蔬菜保護地訂購,即降低了污染,又增加了收入。
看著豬舍里的肥豬,記者心里產生了疑惑,又是喂料,又是除糞,需要雇傭多少工人才能忙過來??!老王笑著說:“咱們這給豬喂料、除糞都是全自動的,別看養這么多豬,七八個人就足夠了。而且這豬4個多月就能出欄,一頭就能掙100多呢!”
現在的上園鎮,在他的帶動下,大大小小的養豬戶達到了400多戶,也有很多剛養豬的新手親自上門向他“取經”,他總是毫無保留的將經驗告訴他們,有時還親自上門幫他們指點養殖的方法、技巧,幫他們檢查豬的病情等等,帶領著大家共同致富。
當人問起“老王”的致富經驗時,他笑著說:“無論做人還是做事,我都遵循了一個原則——做人要善良,不能自私,別人有難處,要真心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