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王麗希,很難將眼前這個清秀的姑娘和“兔子”聯系起來。但只要打開話匣子,她開口就離不開“兔”, “冬季天氣寒冷,熱能消耗大,獺兔維持需要的能量比其他季節多,缺乏青飼料,因此冬季要調整獺兔飼料配方,加大飼料喂量。”
十多年的養兔時光把王麗希這個新手變成了經驗老道的“兔媽媽”。殊不知,在轉行當“兔媽媽”前,王麗希曾是都市里的一位白領。
偶發的夢想 讓創業種子落地發芽
說到回來養兔的初衷,王麗希說純屬機緣巧合。一次王麗希在看中央電視臺的一個欄目介紹養兔時,產生了興趣。當時她還在福州一家效益不錯的企業上班,任職辦公室主任,收入穩定。
“養兔子成本小,市場需求量卻很大,銷路也很寬廣。”數月下來,王麗希的心里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兩個姐姐合作,在家鄉開辦兔子養殖場。
2005年,她在福安城北老蛇崗租了一塊地作為兔子養殖場,注冊了福建省正堃富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踏上回鄉創業的路子。創業初期的三年是最困難的,一開始缺技術、缺經驗、缺資金。最早養殖的是一種俗稱為“肉兔”的黃兔。 投飼料、清糞便、查病情……兔子的養殖關鍵在實踐。為了做一名稱職的“兔倌”, 王麗希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向兔舍。每晚睡覺前,她的懷里也總是抱著養兔的專業技能書。“再苦再累,我都不會給自己留退路,一定要將養殖場做大做強。”但是,創業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2007年,一批山東兔子沖擊福安市場,山東兔子的售價還不及三姐妹養兔的成本,這使得她們舉步維艱。王麗希決定尋求新的出路。
通過對外交流技術合作,王麗希從浙江國家一級種兔場引進了新品種——獺兔的種兔。獺兔,學名力克斯兔(Rex Rabbit),原產法國。皮肉兩用,因其毛皮酷似珍貴毛皮獸水獺,故稱為獺兔。“獺兔全身都是寶,不但個頭大、長得肥嫩,口感也好,最主要是兔皮還可以用來做服裝,鞋服等裝飾品”。王麗希給筆者算了一筆收入賬:“我們的兔是分批出售,市場一只兔子能賣到近100元,一年能賣5至8批,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一人富不算富 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通過五年的努力,在2008年底的結算中,王麗希欣喜地發現,兔子養殖場贏利了。“可觀的收入,更堅定了我的信心!”
王麗希在村里掛橫幅、擺凳子,召集鄉親們開了一次“養兔動員會”。“銷路不用愁,我來聯系。”“沒技術不必慌,我可以幫忙。”王麗希的誠意,打動了不少村民。
王麗希制定了獺兔養殖精準扶貧方案,大力推廣獺兔優良品種,將兔種發放到養殖戶手中,向農戶保證保底價回收商品兔,調動了村民的養殖積極性。為幫助農戶養殖獺兔,她舉辦技術培訓班,向養殖戶發放技術手冊,還開辦免費提供草種和免費對換種公兔服務。
“我是殘疾人,沒有勞動力,自從和公司對接,養殖了60只兔子,現在每年收入有2.6萬元。”鐘成玉笑呵呵地說。
從事獺兔種兔繁育事業10年,王麗希通過采用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和周邊農戶合作,簽定商品兔保護價回收合同,為農戶供應種兔、免費培訓養兔技術、回收商品兔,做到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十多年來,向福安、周寧、壽寧、福鼎、霞浦及浙江蒼南等地農戶發放獺兔1萬多只,帶動養殖戶300多家。
除了帶動村民發展養兔產業,王麗希的兔子養殖場還為數名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村民陸弟便是其中的受益者。陸弟是福安市松羅鄉古厝村的計生困難戶,他和愛人柳新容一起在公司上班,每天負責給兔場喂養、打掃衛生等。“在這里打工我十分高興,今年除了‘分紅’,我們夫妻倆還能領到工資近6萬元。”陸弟開心地說道。
“我們計劃5年內向松羅周邊發展300戶貧困戶、低保戶作為培養對象,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在幫助農戶的同時,王麗希的事業也得到了發展。如今,她在松羅鄉柳溪村的獺兔生產基地有兔舍13座,有機肥料車間6000平方米,是我省占地面積最大、設施最完善、技術最全面的獺兔健康生態循環產業化獺兔種兔繁育基地,年出欄10萬只商品兔。
隨著兔文化產業推進,王麗希圍繞獺兔做足兔文章,在松羅鄉柳溪村辦起了占地面積約1000畝的兔女郎山莊,建造兔文化生態主題園,建成集飼料加工、養殖、餐飲、兔肉文化推廣為一體的產業鏈,吸納周邊村民就業。
松羅鄉是高優晚熟葡萄的產地,葡萄面積約7000畝,“這些林下資源的利用也是一個大“金塊”。利用果農修剪下來的“無用”的葡萄枝、葡萄葉,栽培靈芝,建立 “獺兔——有機肥——靈芝——牧草”生態循環生產模式,實現養殖、種植、加工聯動發展。
由于企業有特色,成績顯著,王麗希的企業先后被授予“全國巾幗農業創業示范基地”“福建省扶貧開發示范基地”“2016-2019年度國家級畜禽標準化養殖示范場”。
“下一步,我還想把生態循環的養殖模式教給果農,讓他們在自家的土地上除種植葡萄外,還可以養兔、種靈芝等,實現一地多收。”王麗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