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七年糧食市場的運行規律,與其它作物相比,小麥及面粉價格變動頻率和幅度都很小,這主要得益于國家托市收儲及投放的“平衡”政策。一般情況下,在市場行情明顯上漲或下跌后,國家即通過調整臨儲小麥投放節奏、定點進行投放等措施來加以“校正”。再加上國家連年上調小麥最低收購價格, 近些年來,整體行情呈溫和上漲態勢。然而,今年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轉變,這包括:國內連年豐產的供應壓力增大;持續7年上調臨儲小麥收購價格的政策止步;玉米降價擠占小麥飼用份額;產能相對過剩導致面粉銷售承壓,可以說,往年“輕松、無憂”已然不在,而“謹慎、壓力”成為主基調。
產量增 質量降
今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12月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 量達6.21億噸,比上年提高2.4%。其中,小麥產量達到1.302億噸,高于去年的1.26億在產量增長的同時,今年部分地區小麥質量下降。在小麥收獲期間,河南、江蘇、安徽等部分地區出現連陰雨天氣,造成小麥霉變、發芽等。因不完善粒較多等指標不達標,使得糧庫今年收購進度緩慢,收購量減少。截至9月30日,河南、江蘇等9個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收購新產小麥6631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732萬噸。
政策調 心態變
為確保糧食產量、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自2008年以來,國家連年上調小麥最低收購價格,7年時間由每斤0.7元左右上調至2014年的每斤1.18元,7年間上漲了60%以上。此外,基于國家每年毫無懸念地上調價格這一“定心丸”政策,導致小麥降價幅度受限、漲價勢在必行。這種相對“旱澇保收”的形勢,使糧食貿易商及大型面粉加工企業收購小麥積極性相對較高。但是,已然成為慣例的小麥提價政策,今年卻戛然而止。
產能大 需求弱
市場人士介紹,對市場近十年量與價的監測數據分析,價格是提升市場占比、增加銷量的主要推手,且中小品牌跟隨大品牌價格調整的趨勢逐漸明朗化。在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面粉價格上漲動力明顯弱于原糧小麥價格。
一般來說,春節過后至8月中旬是面粉消費淡季,8月下旬至春節是面粉消費旺季,這一時期其價格進入季節性上升通道。然而,自去年至今,淡季偏淡、旺季不旺成為市場的主旋律。即便9月份天氣漸涼、大中院校開學,面粉銷量雖較夏天有所增加,但往年季節性增量卻已不太明顯。終端需求疲軟,對于上游面粉廠、中間批發商來說最感同身受。據了解,由于銷貨不快,去年下半年,河北某面粉企業僅開了一條生產線,另一條處于停用狀態。由于收益不好,再加上銷售不快,面粉廠采購小麥的意愿和存量也雙雙下滑,對小麥價格形成較大的壓力。
短期內或小漲
對于后市,元旦、春節的節日放大效應將對面粉市場產生正面影響,終端消費趨旺、中間批發商增 加進貨量、上游面粉廠加大開工率,勢必會對小麥、面粉價格構成較強的支撐。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糧 源不斷消耗,流通量減少以及優質糧源的下降,將有利于小麥價格的走勢。
預計,春節前小麥、面粉市場行情將保持當前價位,不乏階段性小幅上漲行情出現。但同樣應注意 ,明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上調概率不大、進口糧沖擊國內市場、養殖行業仍待恢復、面粉產能相對過剩 短期較難改觀等一系列消極因素依然對小麥、面粉市場構成阻力。